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盼盼/文 柯振涛 邢峻豪 张彩玲 刘安邦 图/视频
▲第一篇章:学本领做实事 靠技术让“沙井蚝”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第二篇章:救企业解民忧 “沙香”牌蚝油香飘四海
第三篇章:异地养殖蚝获“新生” 创造中国水产史上“大奇迹”
▲【人物简介】 陈沛忠,男,1946年生,宝安沙井人,1964年从南头中学高中毕业后入沙井蚝厂工作,从事沙井蚝业50年。现任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牡蛎分会副会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沙井蚝生产习俗传承人,深圳市水产行业协会会长,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蚝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蚝文化博物馆馆长,深圳市新宝沙水产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1975年,负责沙井蚝厂技术革新工作,建成D50型螺旋式蒸汽煮蚝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1984年,担任深圳市宝安沙井水产公司经理。20世纪90年代,开始带领沙井人开辟沙井蚝异地养殖基地,2003年,成立深圳市双海岸实业有限公司,延伸沙井蚝养殖产业,沙井蚝异地养殖基地面积达10万多亩。2001年,恢复“油炸罐头蚝”的生产,建成沙井蚝罐头生产线。2006年,“沙井蚝生产习俗”被列入深圳市级、宝安区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沛忠被认定为项目传承人。2017年,成立深圳市新宝沙水产实业有限公司,活态传承沙井蚝文化,形成养殖基地、加工、技艺、市场、文化五位一体的生态新蚝业产业。2022年,该非遗项目“沙井蚝生产习俗”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担任沙井蚝文化博物馆馆长。2011年,任沙井蚝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2012年获得宝安区建区20周年“百优”人物荣誉。2019年获沙井街道“最美沙井人”称号。2020年获沙井街道“最美蚝艺人”称号。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沙井人成就了沙井蚝,沙井蚝成就了沙井美名。沙井是沙井蚝原产地,这里从宋代开始插杆养蚝,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养蚝的地区。到清朝末年,沙井从事养蚝业的人员足有上万人。新中国成立前,沙井算是一个小城镇,相对来说较为繁华。沙井蚝名声在外,产品质量在广州、香港以及东南亚一带都很有名气。谈起沙井蚝业与我之间的渊源与情愫,这其中还真有不少故事……
学本领做实事 靠技术让“沙井蚝”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我的祖辈很早就从事蚝业。我父亲叫陈林运,很有见识,在蚝业界远近闻名。父亲年轻时就下海做蚝,20多岁时曾去过越南,30岁左右时去了广州。父亲在“协兴行”从学徒做起,然后是卖手、大班,后来成为股份合伙人。当时,广州除了协兴,还有义合、大益专门代理沙井蚝,产品寄卖。这些商行非常有规矩,讲诚信,不欺不伪。1950年公私合营,父亲的“协兴行”被国营广东水产供销公司收购。
沙井蚝民劳作雕塑。
1950年宝安水产办事处成立,负责人叫罗雨中,当时受广东省海岛管理局的遣派,他带了几个学生,到宝安南头县城建了宝安水产办事处。国家在1951年建立全国最大的蚝业加工厂,沙井蚝豉、沙井蚝油远销国外,为国家每年创汇3000万港币以上。1953年至1955年建起广东省粤中分公司沙井蚝业加工厂,是父亲一手搞起来的。那个时候父亲就明白,没有加工就没有市场,这个工厂为沙井蚝的深加工奠定了基础。
1956年,宝安县政府根据中央关于在全国组织生产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的指示精神,沙三、沙四村的互助组合并成立了沙井蚝业的第一个初级生产合作社,随后,沙一村也跟着成立了一个蚝业初级生产合作社,叫二社。后来,沙井将两个蚝业初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沙井蚝业高级生产合作社。
蚝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大大地调动了蚝民的养蚝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蚝业生产工具的作用,蚝业生产发展迅速加快。1956年,沙井蚝业生产合作社被国家评为“模范合作社”,1957年,又被国家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集体单位”,社长陈淦池当选全国第一届的劳动模范,得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获周恩来总理颁发国务院奖状。沙井蚝业及陈淦池社长为沙井、为宝安、为深圳写下历史的光辉一页。那个时候,国家已全面开始了统购统销。沙井蚝也属于国家统购产品,蚝民收获的蚝必须全部卖给收购站,国家出口创汇,支持国家建设。
1964年,我高中毕业后,被分到水产收购站后,先在车间里做了三年,煮蚝、晒蚝,加工蚝的所有程序我都做过,当过收购业务员、过磅员,从蚝的收购到加工。我还当过采购员,不仅要采购加工厂的生产资料,连蚝民的生产工具都属于采购员要购买的范围。我也认定自己要学本领做实事,靠技术吃饭。
早在1970年代初期,我们就开始了设备的技术革新。煮蚝,长期以来采用铁锅直火加热熬煮,会有杂质、碎壳。于是,爱动脑筋的工人们提出:能不能改用蒸汽煮蚝试试看?
铁锅煮蚝到蒸汽煮蚝,是技术的进步,为蚝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那时,新任加工组副组长的我,与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一齐攻关。我参与设计并负责绘图、计算,集中了各方的意见,最终绘制出“螺旋式蒸汽煮蚝器”设计图,研发设计出的设备具有优质、高产、简单、投资少、消耗低、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效率比铁锅煮制提高了至少6倍。经过“螺旋式蒸汽煮蚝器”出来的产品完整无损、干净、无杂质,干制品色泽金黄、美味可口,解决了多年来由于铁锅煮蚝导致蚝豉碎壳杂质多而影响出口的问题。此设计图纸被中国水产杂志予以介绍、推广。这一项革新成果,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1984年,我当上公司经理,向工商银行借款60万元,开始探索蚝油加工技术的新工艺及其新设备,决定对传统的生产线来个“脱胎换骨”的大革新。新蚝油生产线在国内首创采用了快速管道式预热糊化、超高温瞬时灭菌、真空灌瓶的蚝油加工新工艺,取代了以直火锅或夹层蒸汽锅为主的老生产工艺,使生产形成流水作业线,实现了机械化,有效提高了产品品质。1990年,深圳科委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技术鉴定,认为该生产线较好地继承并发扬了老牌号沙井蚝油的传统特色,充分体现了蚝油生产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开创了传统特产走向商品市场的新路。
救企业解民忧 “沙香”牌蚝油香飘四海
20世纪70年代末,因为“三来一补”加工业转移,水质污染,出现大量死蚝。蚝产量占全省近三分之一的沙井蚝业队损失惨重,而且这一灾难还导致了此后两三年蚝产连续失收。对于历年担负蚝产品收购、加工、出口、内销任务的我们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灾难。
改革开放,国家实行边境小额贸易政策。沙井蚝业大队只要每年交售鲜蚝300担和上缴25万港币额度,多出来的蚝产品便可自行组织报关,销往香港市场。1983年,宝安县又取消了蚝产品的派购任务,实行自由议价。
博物馆内的展品。
这样一来,水产公司对沙井蚝年收购量下跌到1万担以下,比最高7万担的年收购量减收了6万担。当时,沙井水产分公司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只有两三个月派上用场,其余时间停产、荒废,企业背上了沉甸甸的一个“亏”字。
收购不到蚝,大伙儿没有活做,公司面临着关门、转产。分公司想方设法,借钱也要给工人们发出基本工资。这就是1984年,我新上任沙井水产分公司经理时面临的局面。
作为蚝民后代,我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沙井蚝负责,为公司的员工负责。我深知职工们的艰苦,职工们也了解我的秉性。上任伊始,我与大伙儿合计,认准了救活企业的一条路,依然是驾轻就熟的蚝油生产。
过去,在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的年代里,蚝油还没有启用商标。改革开放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沙井分公司要为传统的正宗的沙井蚝油,打出自己的商标。几经斟酌,确定取名为“沙香”,意为让沙井蚝油香飘四海。
那天,我背着带壳的鲜蚝到广州登门拜访摄影界一位前辈,请他将沙井蚝那“玻璃肚”拍摄出来,商标上要突出一个“玻璃肚”的大特写。随后,经朋友介绍,我们又专程驱车前去东莞印刷厂,请来了美术设计师,把我写的“沙井蚝油”四个大字做成图片印在产品包装上。后来,我们在广州秋季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的前后,在广州举办了一个沙井蚝的小交易会,结交四方朋友,听取客户反映,扩大自身影响。从此,“沙香”牌蚝油开始进入广州销售市场。
沙井蚝交易会开幕时,我用沙井运去的上乘鲜蚝,办了一席蚝宴,请各方朋友品尝。姜葱鲜蚝、油炸鲜蚝、蚝油鲜菇、蚝油生菜……总而言之,蚝与蚝油贯穿全席。这才真叫不吃不知道,一吃好味道——地道的蚝风味征服了众人的味蕾……
后来,上海市水产公司海味批发部的李根淼经理亲自到沙井,与我们签了每月500箱的供销合同。当时我们公司没有一条生产线,只有两口大锅煮蚝油,一次可以煮几百斤的蚝油,年产1000箱左右。于是,我们决定搞一条蚝油生产线。我从银行贷了60万元,建起了全国第一条蚝油生产线,第二年投产,第三年就有100万元利润。后来,上海专门经销“沙香”牌沙井蚝油的商铺扩大到六七家,形成了一个多家竞争经销的新格局。1991年上海市场的沙井蚝油总销售量达1.5万多箱。为进一步扩大沙井蚝的销售范围,我们先后在北京、江苏、浙江、天津、昆明、四川等省市建立了销售网。
我们利用自身收购、加工鲜蚝的经验和优势,与沙井蚝业村携手合作,取长补短,组成联合公司,我被推举为经理。此间,我带着几位收账员(卖手),拜访了香港四五个蚝豉、蚝油经营大户。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开始进军香港市场,第一年便在港销售沙井蚝豉达200万港元。
开拓香港市场之初,要深入了解行情,我时常舍不得打的士,宁愿挤大巴。午餐时,就顺便在街边大排档,三下五除二吃盒饭。晚上,舍不得租房,回到在香港打工的弟弟家“蹭”一宿。入夜,在五六平方米的“鸽笼”似的小屋里,有时将就打地铺,有时就与弟弟挤睡在床上,让弟媳睡沙发。借用弟弟家的电话,往外联系业务。反正一切就是为了给沙井水产公司省钱。
在香港我靠什么打开市场,培育市场?就是“信为本、诚感人,优取胜”。
就这样,通过香港的裕隆海产贸易公司以及兆兴隆、裕益蚝油公司,沙井蚝豉、沙井蚝油走向东南亚、欧美市场。1991年4月,“沙香”牌沙井蚝油在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问鼎金奖。
我们的产品能打开销路,一是靠我们的产品质量;二是靠销售员,我要求我的推销员既要讲“诚”,诚招天下客,还要讲“精”,市场信息要灵;三是要“勤”,嘴勤腿勤。
异地养殖蚝获“新生”
创造中国水产史上“大奇迹”
前面,我们说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珠三角沿岸传统农业解体,向“三来一补”加工业转移,蚝民村的生蚝养殖业也遭到毁灭性破坏。除了打造并擦亮“沙香”牌蚝油之外,我们还大胆尝试异地养蚝,让沙井蚝“重现生机”。
我记得,那个时候,几乎每一个沙井蚝民都在心里发出疑问:沙井蚝还能存在吗?老祖宗留下来的上千年的技术,真的要丢掉吗?
原宝安县沙井蚝业生产合作社获颁的国务院奖状。
过去沙井蚝民也有到珠海、中山、台山买蚝仔回沙井寄肥。我们一开始也是这样做,投放到蛇口后海。但产量上不去,效果不理想,成本也高,赚不了多少钱。我们公司几个负责人跑遍了广西、福建和广东沿海养蚝区,寻找一个和沙井蚝品质类似的地方。
大约从1983年起,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我们开始走出去异地养蚝,决定在台山搞一个养殖基地。于是,我们与台山开始合作,用养殖沙井蚝的技术,在台山做蚝业发展。1995年前后,由于西部港区、高速公路的修建,周边水域再度污染,沙井蚝田开始大面积地迁出深圳。2002年,沙井蚝业养殖转移基本完成,95%以上的沙井蚝养殖已经转移到以台山为主的台山、惠东、阳江、汕尾沿海海区。
目前,95%以上的“沙井蚝”通过外移基地养殖而来,这些蚝基地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污染,而且海水盐度、温度、浮游微生物、水质等都与沙井蚝原始生存环境一致,同时,因其仍严格采用“沙井蚝”的技术标准生产、加工,蚝成品品质与“沙井蚝”并无二致。
在沙井蚝开展异地养殖期间,1992年,我们首次与台山蚝民合作,出资在当地养蚝,正式拉开了沙井蚝业异地养殖的序幕,此后不断扩展养殖区域,深化合作。
异地养殖是我们探索成功的城市化之后种养殖的一条新路子。沙井蚝业第一次产业转移,开创了中国养蚝产业转移之先河,完整保存了“沙井蚝”的传统品牌,创造了中国水产史上的一大奇迹。
异地养蚝,一方面把养蚝技术和蚝文化传播到了当地,也带动了当地的蚝业市场,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这也给深圳市政府一些启发,1986年市政府出台了农产品五大实施方案,其中就有异地养猪、异地种菜。同时,异地养蚝为沙井蚝的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货源。2001年开始,蚝罐头生产线上马了。过去蚝是大的有人买,小的无人要,沙井人一般是吃中蚝。而蚝罐头刚好解决了小蚝无人要的问题。
沙井牌蚝罐头,成为深圳首个绿色安全食品。经过多年实践,我们用祖宗留传下来的技术做蚝,从养殖到加工,始终保持了传统的纯净品质。到现在,我们的罐头还是定产定销。我认定,品质决定销路,品质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
可能基于以上种种,我被人誉为“沙井蚝王”,其实我只是沙井蚝的一分子,一个代表,我更愿意自我介绍为“沙井蚝人”,并在名片上印着“沙井蚝人陈沛忠”。当然我也为这个称号自豪,我把“沙井蚝王”当作是祖辈们对我的期望和寄托,对沙井蚝我有一种由衷的热爱和使命感。2000年以后,我意识到品牌与文化结合才有发展的基础实力,才有更广阔的后续发展。
沙井蚝历经千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精神和品质是什么?这点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百年老店靠的是什么?不就是它传承的一种经销方式、优良品质和独特风味吗?那沙井蚝在千年的发展中,有待传承、有待挖掘和发展的是什么呢?
2003年,我受邀去阳江参加一个开蚝节,当时就想到,凭着沙井蚝的千年历史,我们不是更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文化品牌吗?于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沙井金蚝节”正式出炉。沙井蚝的美名,借着文化的能量,远播海内外。我们还办起了蚝民俗文化博物馆,成立了蚝民俗文化研究会。我们要做到不仅蚝产品要过硬,还要挖掘出蚝的历史文化意义。
记者手记
沙井蚝民的“脉动”与“情愫”
“其实我只是沙井蚝的一分子、一个代表。”在访谈最后,陈沛忠老馆长用一句话轻描淡写地概括了自己50年的“沙井蚝情”。他的这份谦逊着实让人心生敬佩之意,他对沙井蚝,不仅有一种责任心,还有一种爱、一种感情。
沙井的经济文化历史,与沙井蚝的生产文化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养蚝业的出现,开辟了沙井经济的一片新天地,丰富了沙井社会经济的内容,哺育了历代沙井人。同时,由沙井蚝业经济所引出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和文化习俗渗透到各个方面,成为沙井社会经济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也成为宝安的“金字招牌”,从而又推动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
现代文明、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何发展水产业,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体系,包括陈沛忠老馆长在内的沙井人做到了。他们创造了异地养蚝新路径,用胆识和智慧延续了沙井蚝产业的发展历史,不但挽救了千年传统蚝业,将深圳独有的沙井蚝文化传到了远方,而且走出了一条发展农业的新路。
其实,深圳今日经历的开放、开拓、创新、竞争等城市发展历程,在数百年前的沙井都能一一找到影子。今日深圳人精神的特质里,也有着沙井蚝民的基因。透过陈沛忠老馆长,我们感受到了沙井蚝民的“脉动”与“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