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短信验证登录
60s后重发
提交验证平台将为您自动注册账号,代表您确认已阅读并同意《宝安湾用户协议与隐私条款》 《宝安湾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返回

宝安口述史 | 钟照明:我参与建起宝安第一座变电站

2023-12-27 07:09 来源:宝安湾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艳 /文 柯振涛 邢峻豪 张彩玲 图/视频

 

▲第一篇章:和电力结缘

▲第二篇章:参与建设宝安县第一座变电站

▲第三篇章:“西乡通电了!”

▲第四篇章:难忘奋斗岁月

 

79a28532-08fa-4d15-af52-bbf867c121cf.jpg.2.jpeg

▲钟照明,1941年6月出生于广东省宝安县贫农家庭,1964年参加工作后参与东莞塘厦至石岩变电站建设。1966年6月至1985年4月,任宝安县西乡公社供电所所长。1985年后,在宝安县供电局工作,任人秘行政股长、工会主席、党支部组织委员;1993年4月至2001年6月,在深圳市农电总公司下辖机构担任营业班长、政工师。2001年7月退休。工作期间,多次获得省、市、区级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我叫钟照明,土生土长的宝安人。从我的名字“照明”可以看出,我和电力有着很深的缘分,我的一生绕不开“照明”,一辈子都在和电力打交道。

 和电力结缘 

20世纪20年代,电力进入(深圳)宝安。当时的宝光电灯公司,仅有一台燃油发电机,供南头镇大新街照明用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深圳的电力发展缓慢,仅靠个别电厂及发电机提供电源。以1951年5月投产的南头电厂为例,当时用的原动机是112马力的柴油机,发电容量75千瓦,发出的电力供给县城、墟镇、街道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

当年的罗湖东门老街一带有电厂发电,每到晚上7点30分到9点30分,电厂开始发电,那一带称得上灯火通明,各种小摊贩都来摆街,好不热闹,但深南路从解放路口往西就是一片漆黑。

有电力照明就意味着光明、意味着繁荣热闹,对于当时只能用油灯照明的西乡公社来说,电灯的吸引力是巨大的。特别对我们贫农家庭来说,更是遥不可及。

我们都没见过电灯是什么样,但我的父亲是地主家的长工,在地主家帮忙的时候,听人讲过电灯的神奇之处。“啪一声,全屋变得一片光明。”父亲对电灯的向往,对光明未来的向往,都寄托在我这个幺儿身上,于是我出生后给我取名“照明”,希望我能通过努力,走出破旧的小屋,如电灯的光一样,照亮自己的未来,也照亮这个贫苦的家。遗憾的是,我出生不久,父亲就因劳累过度离世了。关于我名字的来历,还是后来我母亲告诉我的。

因为贫穷,我家里只有一盏小油灯。油灯下,母亲总是借着微弱的亮光缝缝补补,眉眼间充满慈爱。那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辜负父母亲的期望,要靠努力闯出一片“光明”,让家人可以用上电灯。

机会终于来了。

那是1959年9月,我刚满18岁,中学毕业。宝安县人民政府要选送一批16岁至20岁的贫下中农骨干到广东省水利电力厅、新丰江大型水力发电站和广东南水水力发电站学习和工作。由于我中学成绩优秀,又是贫农身份,幸运地被选上。报到的那一天,我清楚记得,乡亲们给我戴上大红花,敲锣打鼓把我欢送到宝安县人民政府。我们在县人民政府门口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宣誓,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学好技术为人民服务,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

从此,我和电力结下一辈子的缘分。

 参与建设宝安县第一座变电站 

1962年10月,三年学习期满,经过考核,我获得一级技工称号。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留在省里,一边进修一边工作,发展前途好;二是回到家乡,从零开始参与家乡电力建设。因为我考核成绩突出,很多前辈老师都劝我留在省水利电力厅,但一想起出发前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声声宣誓,想起老屋里油灯下母亲的身影,我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家乡。

346e442c-b2b0-4ddd-a03e-e59d3109edba.jpg.2.jpeg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第一座500千伏深圳变电站站容。(拍摄:1998年)

1964年,宝安县水利电力局和原宝安县松岗公社筹建10千伏线路,从临近的东莞长安公社引入省网电源。这是家乡建设的一件大事,是电力建设的里程碑,我满怀热情地投入这个大建设工程。

从现场踏勘、画图设计、编制初设文本到项目施工、建设等,我一一参与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时都是土路,路不通,车开不了,加上宝安县经济落后,又确实没有足够的车辆搬运施工建材,我们就靠人工搬运建设材料。我和架线的电工们肩挑背扛,抬着木电杆,从东莞出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石岩挪,一个电桩一个电桩地建。日晒雨淋,日夜不停,手上、肩上都是血泡。但所有人都不觉得累,反而充满干劲。那股劲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7820ed4a-2b66-4c63-b9a6-375ebaca2c7f.jpg.2.jpeg

▲20世纪80年代220千伏主变交接试验现场。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的钢筋、水泥都用完了,这些当时都是由省里统一调配的。怎么办?工程耽误不得。为了能早日将变电站建成投用,由于我有在省里学习过的经历,上级安排我和另一名工人上广州,向省水利电力厅提交申请。接到任务的第二天,天没亮我们就出发了,从石岩一路走到罗湖,再从罗湖坐车到广州,在天黑前见到了省厅驻广州办事处负责人。该负责人对我们说,钢筋、水泥都很紧俏,很多县、公社都在大建设,挪不出来了。我们一听,一致认为在这样的建设风潮下,建筑材料只会越来越紧张,如果这次没有争取到足够的钢筋水泥,以后就更难了。于是我们和那位负责人讲明了宝安县建设首座变电站的重要性,关乎全县人们的用电需求,不能再拖、再等。在我们的陈情下,负责人终于松了口,答应帮忙想办法,让我们回去等消息。没完成任务,我们哪敢走?晚上为了节约路费,我们也没去住招待所,就在办事处门口打地铺,这样一睡就睡了三晚。直到在广州的第4天,负责人给我们带来好消息,将给我们协调一批钢筋、水泥,能保障变电站的顺利建设。

f0c6d3e6-cd88-4372-8bf4-136b78cfa856.jpg.2.jpeg

▲1985年水贝变电站全貌。

从广州回来后,因为材料充足,变电站的建设加快了。等到变电站建成投运后,上级安排我到西乡供电所工作,担任供电所所长。我虽然离开了乌石岩变电站的生产一线,但依旧关注着它的发展。1965年8月,宝安县第一座35千伏乌石岩变电站建成投产,首条输电线路东莞塘厦至乌石岩落成送电,全长24公里。这意味着,我们宝安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变电站,正式用上电网电,宝安县人民告别油灯的日子要到来了。

35442af8-1681-442c-896c-84436e69723f.jpg.2.jpeg

▲1988年5月26日,在西丽留洞村一隅220千伏西乡站投产;图为当时站内唯一的交通工具。

 “西乡通电了!” 

点火水灯(又叫煤油灯)、点蜡烛是当时西乡公社社员最普遍的照明工具,家家都有一盏或者几盏小油灯。忽明忽暗的灯光,照出了庄稼人的艰辛,也照出了日子的亮光。

1966年6月,我到西乡供电所工作时,西乡公社的电力还是一片空白。万事开头难,边干边摸索,为了早日让社员用上电,我一个乡一个村地实地调研用电情况。我发现,由于缺少电力,公社的工业基础很薄弱,经济发展不起来,社员的收入水平低,生活比较艰难。因此,在向公社党委汇报工作时,我提出了工作目标:社员要富起来,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

得益于乌石岩变电站的建成,我们计划从乌石岩变电站引入一条输电线路到西乡。经过前期调研,最终确定引入一条10千伏的线路。由于我有建设乌石岩变电站的经历,在确定牵电线方案后,我就带领所里的电工和一些热心社员,一个电杆一个电杆地修,一直到我们公社门口。“西乡通电了!”现在看来,10千伏的电线细细的、轻飘飘的,但当时却承载了我们全公社用电的希望。

“有人住的地方就要通上电!”仅公社能用电还不够,我们提出新的工作目标——开展全民办电,首要的是建立一支电力队伍。由于当时电力不普及,社员对电的了解不多,为争取支持,我和供电所里的工作人员想了很多办法,从县政府到公社党委,从各乡到自然村,一个地方一个村地跑,讲解电力发展的重要性。有些社员认为牵电线影响农田耕作,甚至有的人认为孤零零的一根电线杆影响风水,因而拒绝拉电线,我们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但为让更多社员参与到全民办电的工作中来,我们只能脚步不停。功夫不负有心人,全民办电得到了宝安县政府和西乡公社党委的大力支持,很快,各乡、村就选派出一名兼职农村电工,组建成立办电小组。

队伍组建起来了,趁着农闲时,输电工作也要马上开展。西乡公社供电所将高压10千伏的输电线路送到各乡村门口,各乡、各村、各户把用电设备找电工装好,符合安全标准即可验收合格。

“我家用上电灯了!”这是我们挨家挨户上门查电表时,听到最开心的话。这也是西乡从煤油灯到电灯的历史转折,非常值得铭记。

 难忘奋斗岁月 

虽然西乡公社用上了电,但缺电现象还很严重,开三停四是常有的事。每家每户都要常备蜡烛,因为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停电。就算如此,在当时的西乡公社,我们还首先保障了工业用电的使用,保证经济的发展。

受制于技术原因,我们没有壮观的铁塔,每当要开展检修工作时,我们都是要扛着长长的绝缘操作杆,甚至爬上一二十米高的电线杆进行操作。供电局人手不多,不管是挖坑、扛电缆,还是拉线,所有的工作都要我们自己身体力行。但我们从不喊苦喊累,因为我们知道,有电的地方工业才能发展,经济才能发展,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当时的情况是,哪个村重视电力发展,哪个村的经济就发展得好。固戍、上合、翻身、黄田等村就是当时的用电大村,这几个村的经济就上来了。

1980年以前,我除了担任西乡公社供电所所长外,还兼任了西乡公社支部委员、民兵营长等工作。工作很杂也很多。特别是以前用的电缆叫做油浸纸绝缘电缆,容易发生热胀冷缩,一缩就进空气,从而引发故障。因此,那会儿无论是用电高峰还是用电低谷,我们不是在抢修就是在抢修的路上。除了要管供电线路设备的运营维修外,用户家里的线路、家用电器的故障等,我们都要管。

1979年3月,深圳撤县建市。同年8月,深圳供电局正式成立。1984年初,宝安(县)供电局(负责当时宝安县的供电服务,挂牌名称为宝安供电局)成立。1985年,我从西乡供电所到宝安(县)供电局工作。此后,我就一直在供电一线,直至2001年退休。可以说,我与电力打了一辈子交道。

回望当初那个仅拥有6条35千伏输电线路和1条110千伏输电线路的边陲农业县,到如今全市负荷密度居全国内地之首,接近世界负荷密度最大的纽约、东京等城市,深圳电力发展迅速。难忘在电力系统的奋斗岁月,我为我在电力系统工作一辈子而自豪,为自己没有辜负父母亲期望而欣慰。

 记者手记

择一事终一生 为人民电力奉献一生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漫步宝安湾,摩天轮流光溢彩,宝安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迷人。

这是宝安的“寻常”一景。电力普及之下,灯光成了城市的基础设施,灵动多变、绚丽多彩的灯光点亮了宝安、深圳的每一夜。

但这份“寻常”来之不易。从只有一座电站的艰难起步,到现代化国际都市的霓虹闪耀,深圳已逐渐发展成为全国供电负荷密度最大、供电可靠性领先的城市。

“我为深圳供电的高速发展感到骄傲,为自己奉献一生的事业感到自豪。”白衬衫,灰色长裤,胸前别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80多岁的钟照明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他非常重视这次采访,在接到采访通知时就开始准备资料、翻找老照片。钟照明说,自己一辈子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成就,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为人民电力事业奉献一生。

“择一事而终一生,只要我能把这一件事真正干好,这辈子就值了。”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信仰,就会拥有超越一切的勇气,而勇气正是逆境中绽放的光芒。在事业发展、人生抉择面前,钟照明有过犹豫,但终因内心对电力的热爱、对家乡人民的承诺和父母亲的期望,义无反顾做出了坚守电力一线的决定。

采访结束时,钟照明和采访团队一一握手致谢,“谢谢你们愿意听我讲我和宝安电力的故事,这一段经历能够被记录下来,是对自己、对宝安的一份交代。我愿意贡献所有的余热去为宝安电力添彩。”钟照明说。 

关于我们

宝安湾隶属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日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子报,承担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三区机关报职能,兼具社区报特点,是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党委、政府指导全区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目前,宝安日报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的县区级融媒体,守正出新,砥砺奋进,明确了“讲好大宝安故事,发出大宝安声音,展示大宝安风貌,唱响大宝安自信”的总基调,坚持正能量、高格调、鲜活趣,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商报路2号新媒体大厦17层

联系电话:0755-29454525

粤ICP备2020138679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barbzh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