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短信验证登录
60s后重发
提交验证平台将为您自动注册账号,代表您确认已阅读并同意《宝安湾用户协议与隐私条款》 《宝安湾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返回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驻校作家胡洪侠做客“文化宝安大家谈”,讲述——深圳与金庸的四十年

2024-10-23 08:35 来源:宝安湾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慧怡/文 张彩玲/图 

 

“一座城市的阅读史,就是这座城市的心灵成长史和精神发育史。而从深圳与金庸这四十年的对话这个视角,我发现了深圳人敢闯的一面、追求多元阅读的一面。”日前,在宝安区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驻校作家胡洪侠做客“文化宝安大家谈”,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讲述一座现代城市与一代武侠宗师相遇、相知的故事。


 

胡洪侠。

 

1983年深圳书市:金庸武侠公开展销的破冰之举


1983年4月23日,深圳举办了中国内地历史上第一次大型境外图书展——深圳书市。此次书市由中华书局香港分局和深圳博雅画廊联合举办,香港七十多家出版发行机构为书市提供了近万种中外文图书,台湾版也有1300多种,此外,书市还特地从英、美、日等国组织了一批1983年年内最新出版的原版书。在那次书市上,香港“明河”版的金庸武侠小说首次以合法形式进入内地读者的视野。


当时,内地主流舆论对武侠小说的态度仍带有批判色彩,但选书小组在香港选书时,发现金庸的小说在香港几乎家喻户晓,深受各阶层读者的喜爱,他们意识到,金庸的作品极具吸引力,尤其对于刚刚开放的深圳来说,这是一张可以吸引读者的“王牌”。选书小组最终决定将金庸的小说列入展销书目,并采取低调处理的方式,“先干再说”,即先展出再处理可能引发的舆论反应。


金庸作品进入深圳书市后,果然引发巨大反响,尤其是在图书馆和学术界备受追捧。当时的深圳书市仅接待深圳市民和其他城市的机关用户,包括各大图书馆的采购人员。尽管博雅画廊设定了每个图书馆只能订购一套金庸作品的限额,仍有大量采购人员专门前往深圳,争相购买这批“禁书”。据当时博雅画廊总经理雷子源回忆,金庸的作品在书市上的受欢迎程度远超预期,是场内的“爆款”。


几个月后,这场文化盛宴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一位新华社驻广西的记者在当地的书摊上发现了《飞狐外传》,并误以为其宣扬“封建迷信”。通过调查,记者发现这本书正是从深圳书市流入的,随即在内参中对深圳书市进行了批评,指责其传播“封建糟粕”和“资产阶级思想”。这场风波最终得以平息,为武侠小说在大陆的合法传播打下了基础。


“通过书市的形式,深圳成为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多元阅读的先锋,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敢闯敢试’的城市精神。”胡洪侠说。


2005年11月,金庸(右)成为深圳读书月首场“在历史的天空下”嘉宾,和二月河(左)对谈。 资料图片

 

深圳在金庸作品传播中的特殊地位


深圳不仅是金庸作品在内地公开展销的“破冰者”,更是金庸武侠小说在全国传播中的重要枢纽。由于深圳毗邻香港,能够更早、更方便地获取香港出版的金庸作品。在1983至1986年期间,随着全国范围内对金庸小说的狂热势头,许多出版社纷纷以“翻印版”的名义出版金庸的小说,形成了几乎每个出版社都在争相翻印、出版金庸的局面。


彼时深圳的书摊上,也充斥着各种“翻印版”的金庸小说。由于版权意识尚未完全建立,这些版本封面设计各异,内容大同小异,却无一例外地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在深圳的街头巷尾广泛流传,成为上世纪80年代阅读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不仅仅限于深圳,随着金庸小说的“地下传播”,它逐渐影响到了整个内地的读书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金庸的小说在民间阅读中广受欢迎,深圳的主流媒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其保持沉默。直到1985年,金庸的名字才首次出现在《深圳特区报》上,原因是他以《明报》社长的身份赞助了一场围棋比赛。在这篇报道中,撰稿人小心翼翼地在括号中加注:“即作家金庸”。这种谨慎态度,反映了当时金庸武侠小说仍然未被完全认可的尴尬处境。

 

金庸与深圳读书月的多次亲密互动


如果把1983年深圳书市作为深圳和金庸持续四十年对话的开端与第一个里程碑事件,那么第二个里程碑事件则是金庸与深圳读书月的多次亲密互动。


2004年,金庸首次作为深圳读书论坛嘉宾出席深圳读书月活动,次年更成为深圳读书月的特别顾问,参加了当年读书月“在历史的天空下”主题论坛。金庸不仅对深圳的全民阅读推崇备至,屡次表达对这座年轻城市的赞赏与期待,更通过自身的言行感动了深圳的读书人。胡洪侠特别提到,金庸拒绝了8000元的讲课费,坚持自费支付酒店费用,并在深圳书城自费购买图书。


“金庸先生曾表示,一个爱书的城市必然充满活力与创造力,深圳的全民阅读活动正是体现了这种文化精神。”胡洪侠说。


深圳与金庸的四十年


今年是金庸诞辰百年,深圳图书馆特别举办了金庸诞辰百年展览。“金庸是深圳城市阅读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胡洪侠提出,深圳与金庸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化交集,而是一场持续四十年的“阅读与对话”。他将这段历史比喻为深圳阅读史上众多奔腾的河流中的一条——从在地下默默涌动到奔腾不息,再到与主流文化汇合,成为深圳阅读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座年轻的城市,在金庸文化传播史上也扮演了极其特殊的角色:从1983年首次在书市上公开展销金庸小说,到后来成为全国各地“翻印版”金庸武侠的集散地,再到读书月活动,深圳始终与金庸有着紧密的联系。


金庸的小说不再仅是一代人的“地下读物”或“精神食粮”,它正在逐渐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符号,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对于深圳来说,金庸不仅是一个香港作家,更是改革开放后这座城市文化变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互动

对新一代读者

金庸仍有吸引力


Q:读金庸作品对很多人来说是放松减压,那您认为还有没有其他的读法或目的?


胡洪侠:你提到的这种读法恰恰是最自然、最正确的方式,金庸的武侠故事确实能让人放松。不过经典作品一旦形成,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读法出现。比如《红楼梦》,它不但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学者,也催生了很多不同的研究角度。金庸的作品同样如此,很多人会从国族情结、大一统等角度来研究,还有人研究江湖文化的传承和中国武侠小说传统的形成。


此外,金庸的武侠作品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虽然这非常困难,尤其是武侠中的一些概念,比如“无招胜有招”,如何让外国人理解这些复杂的文化内涵?因此,金庸作品的学术价值也在不断衍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读者和研究者。


Q:我是70后,金庸作品对70后这一代的影响似乎尤为深远,那么新一代读者是否还会被金庸的作品吸引?


胡洪侠:70后这一代是伴随着金庸作品成长起来的,他们的青春期与《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作品密不可分。尤其是电视连续剧的播放,使得金庸的武侠形象深入人心。对于这一代人来说,金庸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精神滋养。


而对于新一代读者,我认为金庸的作品仍然有吸引力。尽管如今的年轻人接触到的文化娱乐形式更加多样,但金庸作品的普世情感和故事结构仍然能够打动人心。尤其是那些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的主题,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再者,金庸作品并没有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读法,任何年龄层次的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有些人喜欢其中的武侠精神,有些人则喜欢探讨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管是哪种读者,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的阅读体验。


Q:您看好金庸作品的未来吗?


胡洪侠: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但我还是对金庸作品的未来抱有希望。现在的传播形式早已超越了纸质书,进入了多种媒介共存的时代。金庸作品经历了数次影视改编,甚至进入了数码游戏的领域。不过由于版权的制约,我认为金庸作品未来的传播可能不会是爆发性的。

 

1983年4月23日,首届深圳书市开幕。资料图片

 

关于我们

宝安湾隶属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日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子报,承担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三区机关报职能,兼具社区报特点,是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党委、政府指导全区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目前,宝安日报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的县区级融媒体,守正出新,砥砺奋进,明确了“讲好大宝安故事,发出大宝安声音,展示大宝安风貌,唱响大宝安自信”的总基调,坚持正能量、高格调、鲜活趣,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商报路2号新媒体大厦17层

联系电话:0755-29454525

粤ICP备2020138679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barbzh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