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刚
细想从教26年的古诗教学经历,深觉古诗词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汉语最富标志性的独创表达。这里,笔者提出“以诗教诗,以诗优教”的观点。
一、以诗教诗
以诗词的正确教学法“打开”诗词
1.正确的“读法”:吟诵。
吟诵应用到具体的课堂上,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借。借徐建顺教授,陈琴、赵志祥等名师的吟诵音频,渲染氛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必须借用名师的光辉,让学生认识到吟诵原来是很时尚、很有趣的事情,名师都这么干,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第二步,练。最好的办法就是“跟着练”,教师学生反复地练习吟诵。当教师都放下身段,跟着名师学吟诵的时候,学生才会觉得有意思。学习认真的同学便会成为佼佼者,甚至超过老师的吟诵,成为榜样。
第三步,用。在学校组织的班级一台戏、元旦迎新文艺表演、古诗诵读比赛等活动中,大胆启用吟诵节目,让吟诵有应用的市场,学生对吟诵就刮目相看了。
2.正确的“解法”:绝句、律诗、词牌;平仄、押韵和对仗。
懂这些“行话”,才能真正地读懂诗词。教学古诗词也是如此。尤其是到了小学高年级,诗词的这些基础知识,教师还是得告诉学生。如果教师自己还不明白,那就赶紧把它弄明白,决不能“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昭昭”。
(1)古诗的常见分类不可不教。听了几节古诗教学的课,很多老师特别强调这是“送别诗”“边塞诗”“咏物诗”等,都是从诗的内容上理解的。如果教师再跟学生讲,这是绝句还是律诗,绝句和律诗的特点是什么,是五绝还是七绝,是五律还是七律,是仄起押韵,还是平起不押韵,让学生能做基本判断。我相信,这样去分类,学生距离“写诗”已经不远了,学生也更能熟练地理解古诗。
(2)古诗的平仄押韵不可不教。要想更好地吟诵,或者说要想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对古诗的平仄押韵就不能视而不见。必须让学生了解一下平仄,哪怕是以今音(中华新韵)去暂时替代古音(平水韵)也好,或者让学生知道,现在的汉语拼音音调,阴平阳平大概是平,上声去声大概是仄。告诉学生平长仄短,韵字拖长地读诗,才可能有诗的味道,才能稍近地体悟诗人的情感。
(3)对句(对仗、对联)不可不教。凡是律诗,颔联、颈联就不得不对仗,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两个黄鹂鸣翠柳》拆开来就是绝佳的两副对联。过去的私塾都有对课,还要让学生背诵《声韵启蒙》《笠翁对句》等,就是让学生学会对对子。
以诗词的拓展丰富诗词的积累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增大了古诗词的内容,由以前一册书学习四首诗到现在十首诗左右。对诗词的积累有了数量上的大提升。以五年级上教科书为例,课文、日积月累加起来有11首诗词,还不包括部分诗句的积累:《蝉》《乞巧》《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渔歌子》《观书有感其一》《观书有感其二》,还有古文两则《古人谈读书》。这是非常好的做法,在最好的记忆年纪,就应该让学生背诵最经典的诗词。
1.分类积累,拓展视野,学一积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学好一本书,最好让他读同类的五本书。诗词也应该是这样。按照现今老师常见的分类积累,按诗人分类积累,按题材内容分,可以找一找咏物诗、节日诗、题壁诗、自叙诗、田园诗、哲理诗等读一读。
如果以五言、七言、绝句、律诗、词分类,五上这11首诗词,就容易分类,可以分为五言绝句《蝉》、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七言绝句《乞巧》《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枫桥夜泊》《观书有感》,词《长相思》《渔歌子》。
2.同题异情,或者同情异构,体会表达,各得其妙。
比较阅读相关诗人同题诗词不同的情感,或者同类情感的不同诗词,体会他们具有特色的表达。刚刚听了四年级一节语文课,老师就比较了王之涣《凉州词》和王翰的《凉州词》,一悲凉一洒脱,一幽怨一豪迈,都写出了边塞特色,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各具风味。同样表现爱国的诗词《示儿》是家书临终遗言的表达,《题临安邸》是白描讽喻的表达,《己亥杂诗》是直抒胸臆祈求“上苍”的表达。
3.同人多面,走近诗人,深入积累。
比如五上,学习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龚自珍《己亥杂诗》就可以找来诗人相关的诗词,来吟诵,来积累,至少把他们在中小学课本里出现而且学过的诗词,找来一起背一背,温故而知新。
二、以诗优教
如果说以诗教诗是积累层面的,那以诗优教则是运用层面的。两条腿走路,学以致用,从来就是语文学习的规律。小学语文教师中不乏以诗优教的名师,支玉恒老师的古诗板书,王崧舟老师的诗意教学,赵志祥老师的吟诵……都让我们顶礼膜拜、望尘莫及。
先读先背,先积累,先感悟,先学习
教师首先得学习诗词,不仅是吟诵,不仅是平水韵、词林正韵,不仅是平长仄短对仗比兴,还要读诗词赏鉴的书籍,胸藏万卷诗书。如果不行,就闭嘴,虚心请优秀视频,请高人出场——让信息技术的成果为语文教师所用。
敢于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诗词
在老师的诗情诗意熏染下,不愁没有跟风的小诗人。至今,我还记得读支玉恒老师教学实录《第一场雪》时的震撼,想到自己这么喜欢诗词,为什么不能像支玉恒老师学习呢。语文老师自己没有诗情诗意,如何指导学生培养诗情诗意?
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引用、创作诗词
教三年级时,我发现了一位小诗人张隆豪。他的每篇作文里都有诗词的引用,为此我给他开了专版,让他的习作上了班级作文报《满天星语》专版。六年级时,他写的《那么远,那么近》,诗意满满,获得粤港澳读书随笔征文小学组一等奖第一名。多年前我引导星星文学社的学生写诗填词,林文杰的《忆江南》两首登上了《特区教育》。获得深圳市读书月现场作文比赛二等奖的郑雪霞同学,也善于在作文中引用诗词。我指导学生写小古文,写绝句,《校园文学报》整版刊登了建安小学星星文学社创作的古体文、诗词。上学期,文学社李梓萌《童年的白月光》刊上《宝安日报·湾区少年》作文版,也是引用诗词的范文。
让我们做个先行者、引路人、激励者,引领学生在中华诗词的海洋里畅游吧。
(作者系中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供职于深圳市建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