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中荟高级中学 杨斌
2025深圳一模下水作文(高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可看作对饥饿感的一种描述。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饥饿感的缺乏是一件好事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永葆赤子之饥 激活生命原力
深圳市中荟高级中学 杨斌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发出“好学若饥,谦卑若愚”的振聋发聩之音,有力地回答了人生对“饥饿感”的需求。在物质充裕、精神丰富的当下,我们容易沉溺于舒适圈,悄然钝化了生命的张力,忘却了饥饿感的强大力量。纪伯伦的箴言穿越时空叩击心扉:当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审视和保持饥饿感,实则是唤醒生命原力的终极密码。
物质层面的饥饿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从钻木取火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每次科技突破都源于人类对物质生活改善的追求。这份饥饿感是人类不断向上攀登的精神支柱,一旦缺失,社会发展的车轮便会戛然而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适度保持饥饿感,不仅能保持体型,还能激活身体的自我修复与再生机制,提升人体免疫力,让大脑时刻保持活跃状态。回顾历史,粮食短缺曾是高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袁隆平心怀“让天下人皆饱”的伟大抱负,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杂交水稻研究,为人类驱散了饥饿的阴霾。然而,拥有了丰富的物质产品,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先贤“饱暖思淫欲”的谆谆告诫,从维护自身健康的角度出发,合理保持饥饿感,让生命活力得以长久延续。其实,真正的物质文明不是消灭饥饿,而是让饥饿成为丈量生命质量的标尺。
精神层面的饥饿感,是润泽灵魂的清泉。颜回箪食瓢饮,依然执着于学问和道德追求;苏轼被一贬再贬,仍孜孜不倦地在诗词、书法等方面力行不殆;黄旭华隐姓埋名,只为研制大国重器核潜艇。虽时代不同做法殊异,但其本质都是精神贵族对真理的永恒饥渴,从而光照千秋。反观当下,数字洪流正在制造新型的“饱食症候群”:人们在信息茧房中饕餮快餐文化,却让灵魂陷入营养不良的困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唤醒对知识和真理的强烈渴望和纯粹追求,让精神上的饥饿感成为引航的灯塔。
成长与突破的饥饿感,是跨越困境的利器。亚洲飞人苏炳添,在奥运百米赛场上跑出9秒83的优异成绩。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艰苦付出,是无数次与伤痛的顽强抗争,是巨大压力下的咬牙坚持。他正是凭借着对成长与突破的极度渴望,勇敢地重构起跑技术,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自我超越。任正非深刻洞察到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他将“熵减理论”注入华为血脉,不断提醒员工要始终保持创新的饥饿感,正是这种对突破和成长的不懈追求,让华为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真正的饥饿感不是匮乏的恐慌,而是生命对进化的虔诚。当我们以适度饥饿重构生命节律,用赤子之心拥抱未知,那些蛰伏在基因深处的生命原力终将喷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