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宝安区文汇学校 张淼(中学高级教师)
▲张老师(左一)组织同学们表演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作者供图)
在《论语》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孔子有个学生叫陈亢,他很想知道自己的老师教育儿子伯鱼是否有特殊之处。伯鱼就说,没啥特别的啊。我两次路过家里的庭院,父亲一次问我学《诗经》了没有,一次问我学《礼记》了没有,哎,我都没有学习。父亲就让我从《诗经》中学说话,从《礼记》中学做人。陈亢听后非常开心,觉得自己收获很大,不仅知道要好好看这两本书,还知道像老师这样的圣人君子,教育自己的孩子跟教育学生没有不同,并不给自己的儿子开小灶啊。
这就是“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的出处,“庭训”也是由此而来。
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中,引《论语》名句有12句之多。其中,“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孔子的弟子有若之口。意思是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也就是说礼强调和谐,希望通过礼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在身边的同事和我有时会讨论有些学生不懂礼貌的事情,比如不知问好、在别人面前直呼老师姓名、说脏话等。有些家长也会反映孩子在家不知道跟客人问好,和父母说话顶嘴等。于是,我尝试在班级管理中,利用班会课、班级文化建设、语文课堂等阵地,融入传统文化精髓中的“礼”这个元素,期待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发生蜕变。
一 画“礼”写“礼”,追根溯源
“礼”(繁体“禮”)从它的字形结构看是一个会意字。它像一个器皿里边盛着两串玉。玉在古代是一种非常洁净的祭祀物品。在古代,祭神祈福很频繁,几乎贯穿于所有的日常生活,所以祭神的礼仪也逐渐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在中国古代是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今天的礼可以理解为:礼仪、礼节、礼貌等。做事依规范而行,待人接物要虔敬真诚。
我在班级通过画“礼”、写“礼”等活动,让学生对“礼”字追根溯源。比如,用水墨、油画、素描、版画、水彩画等多种方式画出创意画,用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写“礼”。在丰富多样的创作过程中,学生会对“礼”的本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 讲“礼”演“礼”,烂熟于心
中国古代与礼相关的故事很多,比如程门立雪,讲的是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程颐闭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站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前积雪已经一尺深了。后来用“程门立雪”形容尊师重道,恭敬受教。
我和学生一起搜集成语故事、名言警句。然后,共同确定了《孔融让梨》《程门立雪》《负荆请罪》《不学礼、无以立》四篇有代表性的故事作为表演篇目。因为这四篇故事具体体现了“礼”:孝敬长辈是礼、尊师重道是礼、与人相处懂得谦让是礼等。我把这四个故事抛给四个学生,让这四个学生领衔主演,改编剧本,然后寻找搭档一起演绎。
学生演故事的热情非常高。他们很快找到自己的搭档,并且在自习课时主动排练。学生们很有创意,他们研究故事的原意,在保证主旨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了许多当下元素,使故事变得非常有趣。我只在一些稍显过头的台词上进行了小修改。在和他们讨论一些细节该如何演的过程中,他们也更加领悟了故事的深意。四个故事的领衔主演和配角,共涉及18名学生,这个普及面是很大的。学生们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听课老师和家长代表的一致好评。
我们还举行了“高情商”情景剧表演,让学生明白“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学会说话。比如,记住别人的名字,不拆穿别人的炫耀,不揭人短处;比如,笑容多一点,嘴巴甜一点,腿勤快一点;比如,别人夸你漂亮,你可以高情商回复:长得好看的人都这么夸我。当别人说认识你很高兴,你可以回复:放心吧,我会让你一直高兴下去的。学生在设置的具体场景中,掌握了高情商回复技巧,可以让班级气氛更加融洽,以后走上社会也更加得心应手。
三 积“礼”撰“礼”,认真践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关于“礼”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这些资料并不难找到。于是,我在班级开展搜集与“礼”有关的故事名言、制定班级文明礼仪公约这个活动。
与礼相关的名言很多,学生搜集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等等。
学生很容易借助书籍和网络进行搜集。班级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四句,做成班级文化条幅,在教室四面进行展览。我和学生合作设计了以“礼”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利用黑板上方、教室四面墙壁、教室外墙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悬挂“礼”名人名言。学生目之所及,都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礼之用,和为贵。”“不学礼,无以立。”
我们还趁热打铁制定班级文明礼仪公约。在对礼有比较深刻的体验后,可以让学生每人构思一条具体的礼仪公约并署上姓名,成为本小组公约的一部分,最后形成整个班级的礼仪公约。这个设计会让学生对如何做到“礼”有具体感受,全程由他们或同伴制定,他们更乐于遵守。
四 学“礼”践“礼”,近水楼台
语文课天然地与育人有着血脉联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利用语文课可以水到渠成地达到育人效果。
比如,初一学习《陈太丘与友期》,里面讲到古代文化现象中敬辞“尊君”和谦辞“家君”的现象。这是古人相处的礼仪,如今仍在部分地区使用。我据此延伸到其他敬辞:令尊、令堂、令郎、令爱;惠顾、惠存、惠赠;高见、高寿、高龄、高就;垂问、垂询、垂念、垂爱。延伸到其他谦辞:家父、家君、家严、家母、家慈;舍弟、舍妹、舍侄;拙作、拙著、拙见;鄙人、鄙见。延伸到现在日常礼貌用语见面语、告别语、感谢语、致歉语等。还和学生一起搜集敬辞前缀口诀:屈老俯光请,雅芳拜华令;叨玉垂大贤,高贵恭惠奉。谦辞前缀口诀:愚家小敝浅,鄙舍老贱寒;拙陋不敢管,妾劳寡奴犬。同学们学起来兴致盎然。
再如,初三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讲到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幼时借书、抄书,计日以还,守诚信;向老师请教,“俯身倾耳以请”,态度谦虚好学。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尊师重教。
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的变化让人刮目。班级几乎每周被评为文明班、班级文化评比先进,文化课成绩也有很大进步。
因为在学校的礼仪教育实践,我还作为宝安区委宣传部“重温国学精髓,践悟先贤智慧”主题国学经典进社区进企业系列活动主讲人,深入到共乐小学、沙井职高等学校和一些社区,进行“不学礼,无以立”主题讲座,受到一致好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资源可以汲取,如果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中学生的部分,并加以认真整理和巧妙运用,将会在班级风貌、学校氛围、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