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 徐磊
▲图为徐磊老师执教课文《氓》。他以妇女节为契机,以《说文解字》中的“妇”与“女”为切入口,多角度分析文中的女性形象,为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课堂体验。
在课堂上带着学生研读课文时,我喜欢去找一个“窗子”,借这扇窗去打开文本,从而窥一斑而知全豹。比如讲到《祝福》时,我用祥林嫂的“眼睛”做窗,学生就能更细致地通过人物眼睛的特写去理解其命运变化;讲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用“雪”做窗,学生能更全面地在典型环境中感受人物境遇起伏;讲到《赤壁赋》时,我用“江月”做窗,学生能更深刻地在核心意象中感受人物的悲喜心情。在教学中,找到合适的窗子去开启文本阅读之路,可以化繁为简,执一御万,达到古人说的“开窗放入大江来”的效果。
妇女节之际,课文刚好讲到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氓》这篇课文,日历上的“妇女节”三个字给了我启示。在教学中,我结合妇女节中的“妇女”二字,用《说文解字》中“妇”与“女”的含义做窗进行《氓》的文本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氓》之妇
在《氓》中,“妇”字只出现一次:“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女”字一共出现三次:“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如果单独看这里的“妇”与“女”,可能并无特殊之处,很多老师在解读时也并未在上面着力。但如果结合《说文解字》来看,则会发现一些可供分析的点,或许能为《氓》的文本解读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
《氓》中女子的自我称呼有很多,但“妇”字仅出现一次,应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当我带着学生对这个地方进行探究时,有学生提到:“这里‘妇’字替换成‘妾’字似乎也可以。”的确,“妾”字可以表明妻子身份,而且《说文解字》中“妾”的含义为“妾,不娉也”,“娉”即为“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更符合文意中“子无良媒”的说法。但这里为什么作者没有用“妾”呢?
结合《说文解字》中“妇”的解释,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答案。《说文解字》对“妇”的解释为:“妇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可见,古代女子一旦嫁为人妇,就需要承担着打扫卫生等各项家庭杂务。“妇”字相比于“妾”字,更能体现出劳作的辛苦,操持家务的付出,和“靡室劳矣”的语境更为吻合。另外,二者都有嫁为人妻之意,但“妾”字更多体现出一种人身依附性,是一种身份地位的男尊女卑。结合前文中的“抱布贸丝”“以我贿迁”等表述,我们会发现女子婚前的出身和经济条件明显高于男子,即使婚后,也承担着重要的生产劳作任务。客观来讲,女子并不卑。当然,更重要的是,女子最后思想已然觉醒,对男子心灰意冷,该处用“妾”的话,不符合其当时的思想状态。女子此处不用“妾”,转而用“妇”字,更能表现出自己的决绝与果断。可见,此处用“妇”字确实有深意。
《氓》之“女”
《氓》中“女”出现了三次。《说文解字》对“女”的解释为:“妇人也,象形,王育说,凡女之属皆从女。”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女,妇人也。男,丈夫也。女,妇人也。立文相对。《丧服经》每以丈夫妇人连文。混言之女亦妇人,析言之适人乃言妇人也。”《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中也说:“混言,则已嫁未嫁皆曰妇人;分言之,已嫁曰妇,未嫁曰女。”可见,将“女”的意思和“妇”等同,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女”既可以指未婚之女,也可以指已婚之女。
在学生学过的诗文中,“女”的这两种用法都很常见。比如《诗经》中,就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等句子,汉乐府中的《木兰诗》也有“不闻爷娘唤女声”的句子。在这些句子中,“女”都解释为未婚的年轻女子;汉乐府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说明“女”又有婚后妇人之意。所以可以看出,“女”字之意并非专指妇人,还可以指代未婚女子。整体来说,女可以释义为“男女之女”。
当学生理解了“女”的基本内涵,就可以让学生去分析这三次“女”各有什么意义了。《氓》里的“女”都是和“士”一起的,因此需要细细厘清这三处“女”和“士”的意思,方可更好地理解文本。
第一处的“女”出现在“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两句中。女子告诫女子不要沉迷在和男子的情爱之中。这里的“女”明显是指年轻的婚前女子,“士”也指未婚男子。紧接着的两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中的“女”应为婚后妇人,女子告诫年轻女子一旦沉迷情爱,年老色衰之后,有可能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可见女主人公虽然经历了丈夫背叛、亲人失和的痛苦体验,但也并没有生发出怨天尤人的愤世感,反而是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审视,勇敢地揭开伤疤,去劝诫同性,让她人以己为诫。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可敬之处。
第三处的“女”出现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一句中。女子说:“自己没有什么差错,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这里的人物称呼耐人寻味,此处的“女”是特指自己,但女子此处并未用“妇”,应该是一种刻意对婚姻阶段的模糊处理。结合文本可知,无论是婚前的少女时期还是婚后的妇女时期,女子都全心付出,对男子一心一意。可见女子对感情的投入。“士”是特指,是指变心之夫。值得玩味的是,氓作为一个“亡民”,并不能担得起“士”的称号。《说文解字》:“士,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凡能事其事者称士。”“一”为万物之始,“十”为万物之终,许慎和段玉裁认为“士”是那些知识丰富、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女子在这里用了“士”,故意把一种更高级的头衔冠在了氓的头上,可见是对男子的一种有意嘲讽。第三处的“女”和“士”和前文既保持了一致性,又强化了讽刺性,可以说是一处妙笔。
《说文解字》中的“女”部字
《说文解字》中女部字共238个字,大概可以分为七类:一、表示姓氏的字;二、表示婚姻、怀孕的字;三、表示女性亲属称谓的字;四、表示女子身份地位的字;五、表示女子人名用字的字;六、表示女子体态状貌的字;七、表贬义、歧视意义的字。可以看到,女部字多是关于古代女性的社会生活及其相关的古代礼仪和习俗。我们可以从这些女部字看到古代对于女子女性美的肯定,比如女性美分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的用词有“姣”“姝”“好”“嫙”“妍”,内在美的用词有“娴”“嫡”“婉”“婧”等,这些字的出现并非巧合,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对女性容貌性格的审美肯定,这些字也客观反映出古代女性的形象。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女部字的变化中看到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如“姓”:姓,人所生也。说明母系社会初期尊重女性的观点,“姜、姬、姚、妳”古姓及“姑,嫜,威”等尊称说明女性地位之高;“奸、婬、妒、嫉、婪”等字,也说明了进入父系社会后社会价值观转为男尊女卑,女性人格受到歧视的社会现实。
总结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系统,也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这节课,我以妇女节为契机,借助《说文解字》去探究《氓》中的“妇”和“女”,并以点带面去分析文本。于我来说,这是一种文本解读的尝试,通过窥探字义带领学生去感受作者的生花妙笔、匠心独具。“妇”和“女”是一个窗口,《说文解字》是一个窗口,文本解读也是一个窗口,希望可以以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铺就一个更宽广的坦途,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文字魅力,感悟文化底蕴,并在感受文化的变迁流转中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