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立新
当“红色古邑,故事小城”八个字映入眼帘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双脚已经真实地踏上了这个在抗战时期曾经成为广东省临时省会的粤东北古镇仁居镇。
▲驾虹桥(2025年2月7日摄于广东省平远县仁居镇)。
沿着历史长河上溯,八十年前的平远县政府所在地仁居镇,因为深处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大山里,远离华南战场中日拉锯的烽火硝烟,当战局发展于国军稍有不利的时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战时临时省会。
矗立在仁居河畔、青云桥头的民国广东四大银行金库大楼,就是这一场迁徙转移运动的历史见证。这座建于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的中西合璧式三层小楼,至今保存完好。金库墙体内外共有三层,墙体厚度近0.7米,内层为钢筋混凝土,中间层夹沙,外层则是实心砖土。当年广东省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将从广州辗转运来的金条、银圆、美钞、港币等藏于金库,派重兵把守。金融是经济的命脉,是抗战的有力武器,守住了金库就守住了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顺着金库大楼前的石板路往里走,就是远近闻名的“红军街”——老东门街。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在朱德、陈毅、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带领下,曾三来平远,两驻仁居,红军将士们就住在这条街的民房里。红军街中间是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石板路两侧是鳞次栉比的民居,民居的墙上还保留着红军粉刷的革命标语。
在红军街的街口前不远处,有一段残存的古城墙,由古城墙可以遥想仁居古城曾经的辉煌。仁居,旧称豪居都,设县治三百九十年(公元1562年-1952年),居项山之阳,处粤赣闽三省之交,是客家南迁入粤的主要迁徙之道。古城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562)建成。先立通判馆,筑土城。后罢馆置县,将土城开扩,周围五百丈,高一丈二尺,奠石为址,甃以砖甓。万历四年,知县刘孕祚于正北建镇山楼,警铺一十二间,雉堞八百九十五,水窖四。城下三面俱溪,惟北城筑岭脊焉。2019年冬,仁居镇人民政府对该段古城墙进行了保护性修复。
仁居古城的兴建与繁华,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得益于仁居河。仁居河发源于江西寻乌,北流入差干河,与福建武平的下坝河相汇后入石窟河,石窟河入梅江,梅江入韩江,韩江入南海。这条水运通道是闽粤赣边山区连接海洋的第一通道,被称为“南洋古道”。仁居古城因河而兴,因河而美,仁居古城八景之一的“双桥虹驾”就是这水城之美的生动体现。
“双桥”说的是青云桥和驾虹桥,两桥相距约200米。青云桥,建于明崇祯末年,南北走向,桥长41米,宽5.5米,高5米。桥身用花岗岩砌筑而成,桥墩呈笔尖状,四孔跨江。驾虹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由邑人袁晏所建,全长47.2米,宽6米,高7.5米,桥身以花岗岩砌筑而成,两端各15级石砌踏步,桥墩呈笔尖状,两跨半圆拱,工艺精巧,造型美观。
因两桥相距不远,平行跨于仁居河上,每逢晨曦夕照或雨霁烟霄之际,仿佛两道彩虹横贯两岸,与水光山色相互辉映,故名“双桥虹驾”。
(作者系作家、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