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正金(图片均由王裕宁提供)
什么是理科男的极致浪漫?手搓火箭算不算?
燕川中学高二(10)班男生王裕宁,自行设计火箭结构、发动机,调配燃料,处理电路,并负责组装、仿真和飞控,“极星1号”低空探索火箭已成功发射,飞行高度达600米,并成功回收。
更牛的是,他和一帮小伙伴研制的全国首个中学生气象探空火箭“飞燕1号”,正在委托加工制作中,并计划今年暑假择地发射。“飞行高度,保守估计在6000米至8000米”。王裕宁昨日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如是说。
“飞燕1号”研制团队与专家指导组合影。
对火箭发射一见钟情
这份热爱已经燃烧了10多年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创造了手控交会对接、中国女航天员飞天等多个首次。被“神九飞天”深深震撼的电视观众中,有一名萌娃,他便是尚在就读幼儿园的王裕宁。
王裕宁在北京锦绣航天科普基地参加“飞燕1号”研制时,在长征三号乙助推器残骸旁留影。
从此爱上火箭发射的王裕宁,经常缠着父母到家附近的图书馆,借阅航空航天类科普绘本。“小学时,我遇到一位很好的科学老师,自己学科学、爱科创的劲头,可谓有增无减,并曾在其辅导下创作了一篇关于台风的小论文,参加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三等奖。”王裕宁回忆,“小升初时,我还创作了一篇关于宇宙形成和宇宙大爆炸的论文,长达1.2万字。”
进入初中后,他经常到图书馆借阅航空航天类书籍,每次借个两三本,然后每天至少花费1个小时来研究学习书中的知识。同时,央视科教频道成为他每天中午的必看节目;晚7点的新闻联播,他亦准时收看,航空航天、科学创新类的新闻,成为他的最爱。父母还应他要求买了一台天文望远镜,他在观察天体的同时,成功拍摄了很多天体图像。
“就读高中后,我正式开始自制火箭。”王裕宁说:“燕川中学的航空航天特色教育和优质资源,让我幼时的梦想逐步成真。”
本着“与大学贯通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的空天报国人才”的宏伟目标,燕川中学自办学开始便确立航空航天教育特色,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合作,高标准打造了航天科技体验馆、太空工程实践室和航天卫星工程实践室,在全校普及航天素养提升课程的基础上,在航天班、钱学森班开设了每两周一节的航天创新课程。
不仅如此,学校对王裕宁手搓火箭,给予了一定的资金和专家资源支持。王裕宁还牵头组建了“红箭航天社团”,编程、算力、动力学、新材料、物联控制等成为社团的研学重点。
2023年12月28日,在燕川中学为庆祝元旦举行的文化艺术节中,由王裕宁改制的一款小火箭发射升空,飞行高度达百米且成功实现回收。
手搓火箭飞天600米
自学+自研荣获全国一等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手搓火箭,涉及火箭原理、空气动力学、推进力学等基础理论,燃料调配与发动机设计等推进系统,航电设备、点火、遥测等电子与控制系统,以及结构与材料等。”王裕宁说:“小火箭具体设计制作过程中,需运用到初步设计及仿真软件、建模及图纸绘制软件、流体力学仿真软件、流体力学仿真发动机及燃料、火箭发动机喷管、火箭内弹道仿真、火箭航电电路、代码编写软件等。其中,我负责火箭系统的总体设计、固体发动机制作装载,机械以及火药仿真等。遇到不懂的知识,我便上《知网》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或到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一书,并使用了国外开发的一个表格计算器(用来计算发动机的推力)和Solidworks建模软件,他自行设计并建模了火箭发动机部件,然后通过CAD将零部件变成图纸,再委托工厂加工制作出火箭发动机。“因为担心进行地面点火测试时失败,所以一下子委托加工制作了3个硝糖系列发动机,没曾想一次性点火成功了。”
“飞燕1号”设计图。
在燃料选配方面,他则根据文献推荐,对多种主流燃料都逐一进行了尝试,优中选优。“最终,优选硝酸钾和山梨糖醇做燃料,是因为其成本廉价、方便购买,而且安全、推力更大。”王裕宁说:“在此基础上,我又对两种材料的混合比例,反反复复地进行了科学调配。”
随后,王裕宁网购了传感器成品模块,不断尝试组装和科学适配。同时,从B站等视频网站,自学丰富航电知识;使用聚乳酸材料,在学校3D打印了火箭的部分外壳和小结构件,大的结构件则委托工厂生产。
“我把这个小火箭命名为‘极星1号’,设计与制作,前前后后花了2个多月。”王裕宁介绍,“其间,两名小伙伴也给予了大力协助。其中,王俊负责火箭航电飞控程序的主体设计,以及传感器与火箭部分的搭建;包智杰负责算法,包括书写火箭的陀螺仪、航电飞控等设备。”
2024年上半年,王裕宁团队在外选择了一处偏僻之地试射“极星1号”,一次性发射成功。根据航电系统里的气压计等设备测算,此次飞行高度成功突破600米。
获奖证书。
“极星1号”小型低成本探空火箭相关成果,还在逾3万名中小学生参加的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
“飞燕1号”挑战6000米
全国各地同好者聚成一团火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王裕宁昨日接受采访时,向记者报了一连串的“猛料”——
“就在上周,学校支持我成立了燕川中学火箭俱乐部,成员发展到了50人,来自高一高二年级,我负责每周一讲,主讲内容为发动机设计、火箭设计等内容。”
“目前,我在校外还有2个团队,都在10人上下,团队成员从初中生到大学生都有,大家都是通过抖音、B站相识的。其中天极航天TASE团队,早自去年暑假便启动全国首个中学生6公里级探空火箭‘飞燕1号’的研制,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是该火箭的总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陕西中天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多位研究员,负责进行技术指导和把关。当下,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航天学院的教授正帮忙寻找工厂加工生产。”
“根据我们的设计,‘飞燕1号’火箭高约1.52米,箭体直径9厘米,搭配固体发动机,仿真飞行测试高度将可达6000—8000米,计划今年暑假进行发射。当前,中国首家航天科技+STEAM教育为主的高科技企业——航天创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联系和确认青海冷湖等发射备选场地”……
“飞燕1号”火箭,具有哪些特点?在研制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困难?面对记者的提问,身为“飞燕1号”火箭项目发起人和总设计师的王裕宁娓娓道来。
据介绍,“飞燕1号”主要由总体结构、动力装置、分离系统、地面发射、地面站等系统组成。其使用外购的固体发动机,但与火箭适配却成为一大难题。为此,他上《知网》查找了多篇论文,并购买了多本探空火箭设计等方面的书籍,并从B站学习流体力学仿真等知识,还认真学习了ANSYS—FLUENT软件平台关于流体力学仿真和力学分析的官方教程,以及参照发动机用户手册要求,成功解决发动机与箭体适配部件的设计与加工公差问题。
同时,鉴于火箭飞行设计速度为1.8马赫,气动加热时箭头温度可能突破200℃,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该火箭的头锥使用不锈钢,头锥下部则采用酚醛复合材料,其遇高温会发生碳化,而分离脱落时可带走热量。箭身则采用铝管,以减轻重量。
在PCB(印制电路板)时,王裕宁则严格参照传感器、芯片、电阻、电容等各部件的原理图与参数,来综合考虑放置间距要求,据此科学规划电路……
谈及未来,王裕宁表示:将向航空航天类大学冲刺,最终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专做别人未做过的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