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晓霞/文 张彩玲/图
在智能时代呼啸而来的当下,教育的本质是否会受到冲击,教育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3月29日,中小学高级教师、中国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灵芝小学副校长林苒做客湾区文化茶座,开展“提升孩子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主题讲座。
林苒。
现状与挑战:
教育焦虑与“空心病”现象
讲座伊始,林苒援引教育部调研数据指出,当前教育面临严峻挑战:70%的中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模糊,45%的家长存在过度干预子女选择的现象。此外,部分成绩优异的孩子陷入“空心病”状态——尽管学业表现突出,却缺乏内在动力和目标感。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长问题的映射。林苒表示,许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两大误区:一是以“稳定”代替“适合”,强行规划孩子的人生路径;二是忽视兴趣与能力的匹配,导致孩子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教育观念的代际冲突更加明显,祖父母、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容易让孩子陷入困惑。
家校共育:
教育的一致性至关重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讲座上,林苒特别强调,教育的一致性是培养儿童综合素养的关键。
在学校层面,教师应超越应试思维,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作业是思维能力的巩固,而分数只是学业的总结。”学校应增加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正是未来智能时代最需要的“人类优势能力”。
在家庭层面,林苒建议家长调整教育方式,避免过度干预或放任自流。她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培养“钝感力”。在应试压力下,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对分数的适度钝感,避免因短期成绩波动而焦虑;二是调整沟通方式。“六岁前面对面,六岁后肩并肩”——低龄儿童需要关注和引导,而青少年更希望以朋友的方式平等交流;三是避免情绪化教育。即使需要批评孩子,也应先克制情绪,理性沟通,做到“最不坏的管教”。
社会支持:
行走中的无声培养
除了家校协作,社会环境的支持同样重要。林苒指出,综合素养的培养不局限于课堂,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方,这些都是绝佳的学习场所。周末多组织一些亲子阅读、运动、艺术欣赏等活动,这样既能增进感情,又能潜移默化提升审美与情商。
林苒告诉家长:“兴趣是无限的,时间是有限的。”她建议家长应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热爱的领域,而非盲目报班。
讲座最后,林苒表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生命的整体成长,综合素养的培养,不一定是让孩子走专业路线,这样才能让他们拥有更高的生活品位和生命质量。”
互动
问:学习乐器太耗时间,孩子学科成绩受影响怎么办?有没有科学的时间分配方案?
林苒:学习乐器和学科成绩并非对立关系,家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原则:一是“固定+灵活”时段:学科作业优先,每天固定30-45分钟练习乐器,周末加量。二是任务分级制: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前,学科任务升级为“紧急”,乐器练习转为“保持手感”模式(如每天15分钟)。三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听乐曲、看乐谱等也能提升乐感,与背单词穿插进行。四是学科与兴趣融合:用音乐辅助记忆(如编曲记古诗),用数学理解节拍规律——这正是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
问:现在学的特长十年后会被AI淘汰吗?如何判断哪些能力是“未来硬通货”?
林苒:AI替代的是标准化技能,但无法取代人类的“复合能力生态”。比如钢琴弹奏可能被AI模仿,但“用音乐传递情感共鸣”“即兴创作”等能力依然稀缺。学生有些能力是要保持终身持续性发展的,比如:创造与审美力,包括艺术表达、跨学科创新等;比如人际联结力,包括共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还有韧性适应力,如抗挫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可通过任何特长培养,但家长要警惕“套路化训练”。例如,学编程若只刷题考级,价值有限;但用编程解决实际问题,就能锻炼创造性思维。
相关新闻
心理学硕士:从脑科学谈核心素养发展
魏雨音。
讲座现场,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学士、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硕士魏雨音,从方法论与学生发展两大相关因素对讲座的核心,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进行一系列科普与相关探讨:
第一大板块主要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从智能分类的角度推论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提出了智能,或者广义而言的“智慧”,并非是一元的。多元智能理论挑战并抨击了“唯分数论”的观点,强调个体的智慧可以被区分为八大类别,并允许了多方向同时培养的可能。
第二大板块集中讨论外界介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可能性。该板块立足于心理学经典的辩论——先天与后天的争论,从辩证的角度探讨外界介入与引导的案例。先天的一些证据试图推论基因、遗传学等先天因素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后天的因素则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个体发展的灵活性与韧性。最终该板块得出结论,学生发展受内在外在因素共同影响。
最后,第三个板块主要讨论从个体器官——大脑,进一步探索核心素养发展的另外一项充分条件。该部分从宏观至微观,探讨全脑、部分脑区、细胞连接的功能可塑性,提出学生个体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可以从广度、深度无限发展的观点。
“湾区文化茶座”由
宝安区文化馆、宝安日报社主办
宝安区宣传文化体育发展专项资金提供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