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深圳经济特区将迎来自己的45周岁生日。
深圳,意味着一种奇迹。她从一个边陲小城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书写了世界城市化发展史上的传奇。
但是,当我们说出“深圳”这两个字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那奇迹般崛起的城市,更有那一句句曾经让我们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话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来了就是深圳人”……
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时,这些深圳原创的金句经过层层筛选,集结成册。这就是至今广为流传的“深圳十大观念”。
今天,时光的车轮又碾过了15年。今日的深圳,又诞生了哪些新的观念流传于网络和市井,吸引着人们来到这座城市、热爱这座城市?
3月31日推出的《晶报10分钟》专栏发出“英雄帖”:“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请您来定义,全网征集!
“十大观念”,深圳的城市名片
在3月31日上线的《晶报10分钟》栏目中,常驻嘉宾、晶报社党委书记米鹏民特意带来了一本书:2010年出版的《深圳十大观念》。
“15年前,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的时候,深圳报业集团发起了‘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评选活动”,米鹏民说,评选结果集结成册,就是这本《深圳十大观念》。
身为深圳资深媒体人的米鹏民,对“深圳十大观念”如数家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直到最广为人知的那句“来了就是深圳人”。
每一个深圳人,甚至于每一个曾经闯深圳的人,都曾经从这“十大观念”中获得过某种激励和感召。
本期节目的特邀嘉宾、知名自媒体人罗凤鸣对此心有戚戚。“如果有个深圳观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罗凤鸣说,他是一名“80后”,21世纪初来到深圳工作;即便彼时深圳经济特区已经建立20多年,这句话对他这样一个刚从内地来到深圳的年轻人来说,仍然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它把我们本来相对封闭的思想观念一下子打开了,原来世界是这样的,对很多人的观念的冲击是巨大的。”
罗凤鸣更广为人知的是他的网名——深圳客。顾名思义,他和绝大多数深圳人一样,是“闯深圳”而来的。“来了就是深圳人”,罗凤鸣说,这是他心目中另一个影响深远的深圳观念。“不是基于传统亲缘和社会关系,也不是因为你有了深圳的户口,而是你一踏上深圳这片土地,就能跟周围的人产生价值同频,大家互相引为同道”,罗凤鸣说,这句话让很多心怀忐忑、背着背包,刚刚踏上这片陌生土地的人,心里一下子就产生一种柔和的、被接纳的感觉,深圳的包容、深圳的温度从此在心中扎根。
“我一直坚持无偿献血”,《晶报10分钟》另一位常驻嘉宾、资深媒体人苗凡卒说道,对应着“深圳十大观念”里的一条“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确实是我们这个群体的共同感受”。
《晶报10分钟》主持人、晶报记者谢晨星分享了自己多年作为文化记者的感受。长期采访深圳读书月,她最熟悉的是“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这两句。“今天再来看‘深圳十大观念’,它特别能体现深圳气质的一点在于,既体现了金钱、效率、创新,还能讲到阅读、文化,这就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多样性。”
观念是制度的母体,也是城市的历史根基
15年光阴匆匆流过,今天的深圳人回首过往,“十大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观念这个东西,很多我们觉得它很虚,但事实上,观念是制度的母体。”苗凡卒认为,深圳当年用这种方式评选出来的“观念”,对于形成共识乃至于形成制度,是非常好的事情;“深圳十大观念”当中,有很多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历史根基。
“它成了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既对政府有意义,也对老百姓有意义;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一些知名城市的介绍,无非是一连串的数据,以及这里有什么知名的企业,古往今来有什么名人和名胜古迹;但是深圳不同,”苗凡卒说,因为有了“十大观念”,深圳不光是一个数据化的存在,更是一个观念性的存在。
这种观念性的存在对深圳和深圳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多次讨论到,深圳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当很多年轻人感到没有方向感的时候,感到迷茫的时候,他就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去深圳”,米鹏民说,到了深圳,他打破了各种各样的壁垒,他可能做得很成功,也可能不那么成功,甚至只是简单地活着,深圳都能给他这种可能性。
“以前有人调侃深圳,说‘三流人才干出了一流业绩’”,米鹏民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有的人在原来的岗位上并不多么突出,到了深圳就变得很突出,不是因为这个人变了,而是因为环境变了,激励机制变了,这就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标识性。
15年过去,又有哪些新的深圳观念?
“深圳有很多观念都已经辐射到全国,比如我喜欢的这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它背后所代表的是志愿服务、无偿献血、关爱行动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苗凡卒说。
“所以深圳作为一个城市(的意义),不止是我生意做大了,带着兄弟们一起发财,而是直接把我们的探索成果、观念成果,直接(让兄弟城市)可以拿去使用,一起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苗凡卒对深圳观念的意义进行了升华。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十大观念’诞生以来)这15年,深圳又有哪些新的观念,对这个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米鹏民说,15年前,深圳报业集团发起了“深圳观念”的讨论,最终形成了“深圳十大观念”,15年后的今天,深圳媒体还应该承担这个责任,希望通过《晶报10分钟》,重新研究新时代的深圳诞生了哪些对深圳、全国的发展提供了支撑,甚至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的新的——深圳观念!
从认知到操作:新时代深圳观念的突破
米鹏民在节目中提到,过去的十大观念更多是“观念的破冰”,如“时间就是金钱”“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本质上是认知层面的突破。而如今,深圳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大家不再讨论要不要搞市场经济、要不要开放,而是研究怎么搞市场经济、怎么开放。我们需要从认知层面进入操作层面,提炼推动城市发展的新价值理念。”
他以“效率”为例展开反思:“过去强调‘效率就是生命’,但什么是效率?”他举了交通场景中的“三道并一道”现象——车辆无序抢行反而导致整体效率低下。“后来推动‘拉链式通行’,规则和秩序让效率真正落地。这说明,新时代的效率观需要与规则、秩序结合。规则与秩序就是效率的新注解。”
苗凡卒则从城市发展的数据切入:“15年前深圳GDP刚刚达到1万亿元,去年已达3.68万亿元;研发投入占比从3.3%升至6.48%。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操作层面的观念支撑。”他举例深圳与香港的互动变迁:“15年前是单向的‘买奶粉’,如今变成双向消费。这种变化背后,是深港融合的深层观念变革。”
从“搞经济”到“爱生活”:城市温度的新追求
“15年前的‘深圳十大观念’里没有‘生活’二字,但今天的深圳人需要它。”罗凤鸣的发言引发共鸣。他提到,过去提到深圳,有的人会想到“996”,许多人带着热血而来,却因压力选择离开。“城市发展不能只谈GDP,更要让人能平和地生活。”罗凤鸣说,“未来的深圳观念应是‘爱深圳,更要爱生活’。”
这一观点与深圳近年的实践不谋而合。全市超千座公园、社区体育设施开放、城中村改造兼顾烟火气……谢晨星分享了近年深圳的变化:“政府开放公园、体育场馆,推动‘15分钟生活圈’,这些努力正将‘爱深圳,更要爱生活’变成新共识。”
而且,这一变化在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有些年轻创业者发布的作品说深圳不再“搞钱至上”,而是“搞钱也要爱生活”。清晨跑步、午间路演、傍晚探店,这样的日常正成为新趋势。
米鹏民总结:“未来的深圳观念应该更关注个人,比如‘关注自己,才能更好地关注城市’。深圳湾科技生态城的共享办公空间、南头古城的文创市集,都是这种理念的实践。”
社会组织与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新维度
讨论中,嘉宾们多次提到深圳独特的“共治基因”。“内地有的地方靠血缘等关系润滑社会,深圳则靠机制。”米鹏民以行业协会为例,“有人从未做过家装,却创立家装协会并成功运营——这种自组织能力是深圳的活力之源。”米鹏民认为:“深圳的活力不仅来自政府和企业,更源于无数社会组织。它们填补了‘有形之手’的空白,让城市网络更紧密。比如‘垃圾减量协会’推动垃圾分类立法,‘创客工坊’孵化出大疆创新——这就是观念落地为行动的力量。”
罗凤鸣则提及深圳民间社会的多样性:航模爱好者社群、流浪动物救助组织、蓝天救援队等。“它们像森林里的苔藓,不起眼却不可或缺。”他认为,这些组织让市民与城市产生“更细微的连接”,而政府需进一步通过政策鼓励此类“柔性力量”。
数据显示,深圳现有社会组织超过1.2万家,涵盖环保、公益、产业服务等多个领域。苗凡卒总结道:“深圳人正通过社会组织来建立与城市更细微的联系。这种‘自我服务’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新观念——市民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新时代深圳人画像:我们期待怎样的自己?
米鹏民在节目尾声抛出一个开放性议题:“什么样的人是合格的深圳人?这不是硬性规定,而需市民共同画像。”他建议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等层面展开讨论:“比如市场化衍生公平竞争观念,法治化衍生契约精神,国际化衍生多元包容意识。这些都应成为新时代深圳人的精神标签。”
“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是深圳的新标签,”罗凤鸣说,“比如‘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观念正被全国借鉴。”尤其深圳推出的“个人破产条例”允许创业者重整旗鼓,体现了“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深化。
苗凡卒补充:“深港双向消费的繁荣背后是规则接轨的成果,‘开放不止于政策,更在细节’——前海自贸区试行‘港资港法港仲裁’,正是国际化与法治化融合的典范。”
罗凤鸣则提出更具体的期待:“深圳需要保持学习精神。虽然我们常说自己进入‘无人区’,但国际国内仍有无数值得对标的城市。‘学习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这应成为新观念的一部分。”
苗凡卒还提到一个细节:香港人来深消费已与深圳人赴港消费规模相当。“这种双向融合背后是观念突破。未来,深圳能否诞生‘湾区人’这样的新身份?”他期待,新时代观念应更具区域与全球视角。
征集令: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请深圳人自己来定义
节目的最后,嘉宾们共同向深圳人发出征集“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的邀请。“这不是给深圳‘贴金’,而是汇聚市民对理想家园的期待”,米鹏民说,无论是创新创业的激情,还是宜居生活的愿景,只要能够指引深圳未来方向,都是我们要寻找的——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
“15年前,十大观念让世界记住深圳;今天,我们要用新观念让深圳走向未来。”米鹏民说。这座城市的故事,永远由每一位“深圳人”共同书写。
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全网征集
15年前,“深圳十大观念”引发共鸣、凝聚共识,“来了就是深圳人”等金句刻进深圳DNA。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晶报邀您来写“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
即日起至5月31日,聚焦三大维度,一句话定义“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
一、市民习惯文明范儿
从生活垃圾自觉分类到网友打卡10号线为山西姥爷圆梦,晒出深圳人DNA里的温暖文明密码!你的生活日常就是城市文明范本。
二、政府服务高水准
政府服务是城市文明的晴雨表。是“秒批”系统的高效?还是24小时“圳速度”的靠谱?用你的“神梗”定义政务服务的深圳范儿。
三、企业有情担道义
从互联网“大厂”花式公益行动到创业公司节能减碳实践,用一句话定义奋斗之城的企业担当,标出深企文明新高度。
扫码参加,一旦入选即享三重惊喜
1、受邀做客《晶报10分钟》
2、与大V名家共同参与座谈会&直播专场
3、获赠“城市文明礼”神秘礼包
扫码即刻参与,您的金句或将点亮深圳地标灯光秀、刷屏地铁车厢!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用你的一句话来定义!
来源:晶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