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星星 通讯员 张保英 张瑜 文/图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数字金融”首次被写入中央文件,对于五篇大文章,数字金融是底座。202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金融机构“落实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加快重点领域专利布局,持续提升科技核心系统自主可控能力”。
▲两地三中心云架构落地,实现核心系统全面上云。
今年4月5日,深圳农商银行宣布“三代核心系统”全面完成业务投产,标志着该行历时三年的核心系统升级工程圆满收官。这一项目是深圳农商银行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信息化工程,为该行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该行核心系统从传统集中式架构转变为“云+分布式微服务+国产数据库”的全新布局,诠释了新时代金融科技创新的三个维度:在技术层面,构建了完全自主可控的分布式技术体系;在战略层面,探索出一条符合区域银行实际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在国家层面,为金融行业突破“卡脖子”技术困境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深圳农商银行在信创方面的创新举措,不仅是国内中小银行在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实践,更为中国金融业筑牢科技安全防线贡献了宝贵的“深圳方案”,彰显出地方金融机构在国家科技创新大局中的使命担当。
三代核心系统成功上线,全面国产化技术助力数字化转型新突破
科技自强
国产化架构自主可控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国际技术供应链风险加剧。2024年8月,IBM关闭中国研发部门,引发金融行业对核心技术“断供”的担忧;与此同时,华为“纯血鸿蒙”发布,标志着国产基础软件的突破。在此背景下,国家信创战略加速推进,金融行业成为试点先锋,深圳农商银行于2022年启动三代核心系统建设,逐步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规避软硬件供应链风险,实现高可控。这一决策的背后,是深圳农商银行对“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的深刻响应。
▲深圳农商银行大楼。
“三代核心系统的建设,是应对国际技术断供风险的未雨绸缪,更是落实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主动作为。”深圳农商银行分管科技的副行长罗强表示。2022年项目启动之初,深圳农商银行便锚定“一步到位”的技术路线,采用云平台、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和国产分布式数据库,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国产化替代。
这一选择的正确性在2023年9月台风“海葵”特大暴雨中得到验证——因遭遇雨水倒灌,该行位于罗湖的机房断电,核心系统在10分钟内无缝切换至武汉灾备中心,成功避免了因信息系统停摆而导致全行运营业务中断事件发生。“那天暴雨夜趟着齐腰洪水进机房的同事,是我们三代项目的精神图腾。”在回顾建设历程时,罗强特别感慨核心系统国产化的重要意义。
据了解,深圳农商银行三代系统采用“云平台+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国产分布式数据库”的全栈技术方案,成功实现了核心系统的全面国产化替代。该系统建设历时三年,分三个阶段稳步推进,最终完成了739个金融产品、3450万个账户的平滑迁移。
“这是深圳农商银行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复杂度最高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罗强表示,“新系统不仅解决了原有系统设备逐渐老化、维护较难等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性能跃升
绘就数字金融新图景
深圳农商银行的三代核心系统建设遵循“分步实施、小步快跑、稳妥推进”的原则,按照“云+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分布式数据库”的技术路线,分为基础设施建设、业务迁移与系统升级、全面切换与业务投产三个阶段进行迭代建设。
2022年10月,深圳农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强基工程——观澜同城云数据中心落成。这一架构不仅为三代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算力和存储支持,更成为后续业务迁移与创新的“核心引擎”。为降低一次性切换的业务连续性风险,该行按照分散风险、分步上线的策略,在2023年完成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开始第二、三阶段的业务数据和技术应用的切换平移。直至2025年4月的业务投产,这场历时三年的攻坚终告收官,三代核心系统以全栈自主可控之姿完成全面投产,标志着深圳农商银行数字化转型开启新篇章。
“三代系统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涉及全行‘筋骨’的重塑。”罗强强调。通过重构核心系统,深圳农商银行同步完成了3450万个账户、2550万个客户数据的标准化治理,改造152个外围系统,适配2751个接口。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科学路径,确保实施质量。罗强表示,因项目涉及核心系统更换,关系的客户数量和账户数量均超千万级,每一处改动发生的时机均需严密规划。对此,项目组不仅针对项目管理绘制了蓝图,并规划了多轮测试,重点就客户、产品、账户、核算、数据迁移等全生命周期进行深入测试,完成共计超百万个案例演练,以科学路径规划夯实了系统质量。
数据显示,新系统上线后,整体承载能力较上一代系统提高了2倍以上,可承载日均交易量超3000万笔,交易高峰TPS值从2500笔/秒提升到6000+笔/秒,高峰期内联机交易平均响应时间不超过120毫秒。这些性能的提升为客户带来了更快捷、更稳定的金融服务体验。
转型新篇
重塑业务发展增长极
深圳农商银行三代核心系统的全面上线,不仅实现了高性能、高可用、高可控的目标,标志着该行科技自主可控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更通过“新基建”和“新架构”带动业务能力的系统化升级,为写好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打下牢固地基。
在分布式架构奠定的技术底座之上,该行构建起行业领先的实时数据治理与分发体系,成功将日均上千万笔交易数据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资产。这一突破不仅为客户画像、精准营销、智能风控等场景提供底层支撑,更前瞻性地为智能翻译、报告自动化等AI应用奠定基础。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之下,该行以“客户旅程”为设计原点重构三代核心系统的业务流程,代收付业务处理效率提升15倍,而部分柜面业务流程也进行了极大的简化。如系统升级后,将过往柜台上摆满的人脸识别仪、扫描仪、客户签字设备等机具进行了“七合一”,客户到该行办理相对复杂业务时“一机搞定”;业务流程则实现了“一次办结”,客户只需一次资料提供、一次识别、一次签名、一次打印即可完成所有业务办理。一位老客户在投产当日办理首笔业务后感叹:“业务更顺畅了,柜员笑容也更自信了。”
同时,依托分布式微服务架构,该行打造了“预制积木”式产品工厂,大大压缩了复杂金融产品的上线周期,并形成“需求提出-产品上线-效果反馈”的闭环机制,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随着三代核心系统投产,深圳农商银行数字化能力已跻身行业前列。更为关键的是,这次锻造的中国“芯”正好处于炙手可热的AI风口,该行将基于新系统数据中台,逐步布局AI赋能业务场景,让三代系统成为大湾区金融创新的“反应堆”。
从1998年破茧成蝶,率先在全国农信系统独立开发一代核心系统;到2010年乘风而起,以二代系统支撑客户规模从十万级跨越至千万级;再到今天全面上云的三代系统——深圳农商银行每一次的自我突破,都是对深圳特区“敢为天下先”的生动诠释;每一次革新,都在为区域性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探路领航。
三代核心系统的成功,不仅是国产技术路线的胜利,更彰显了区域性银行“以小搏大”的智慧与魄力。正如罗强所言:“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没有‘规模论英雄’——谁转身快,谁就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