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袁春燕/文 陈建华/图
文化传承,传承什么?怎么传承?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小孩哥”“小孩姐”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青年换上精美服饰进行英歌舞展示。
观澜古墟西门28号,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古碉楼。以往,碉楼大门紧锁,人们只能触摸它历经风霜洗礼的外墙。而今,它敞开大门,迎来“新住客”——深圳市碉楼英歌队。每逢周末,这些青春的面孔便会“涌”进碉楼,走进古墟,踏着锣鼓声响,一展“中华战舞”的雄浑与英姿。
唱英歌
一场跨时空的热爱奔赴
颜色艳丽的油彩盛在硬纸皮上,没有专属化妆师,也没有化妆桌椅,一群顶着锡纸烫发型的“小孩哥”席地而坐,边看手机里的上妆教程,边给同伴画脸谱。他们中,大部分才十六七岁,年长一些的也才20出头,但聊起英歌,他们的眼睛闪闪发亮,言语中透着喜悦。
▲青年给同伴画脸谱。
“他们多为05后,非常年轻。”发起碉楼英歌馆项目的林润杰,被这群孩子唤作“杰哥”,从事品牌策划。在此之前,林润杰与他们几乎毫无交集,彼此的缘分都从碉楼英歌馆说起。
作为早年流行于岭南地区的“民间广场舞”,英歌舞又被称为“唱英歌”“扣英歌”,其以潮汕为核心辐射至福建、香港等地。伴随潮汕乡音,英歌“聚起来,舞起来”,并逐渐走红于网络。
“三年前,我曾萌发设计英歌盲盒的想法,于是深入了解了潮汕英歌的起源,并与英歌非遗传承人有了交集。”林润杰来自潮汕地区,他说,那里的每个村甚至每个镇都有英歌队,相关文化氛围极其浓厚。“很多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英歌,基本功扎实得很。”从小耳濡目染,林润杰对唱英歌的人有一种莫名的崇拜,“感觉他们好帅!”因上学工作的缘故,他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唱英歌,只会一些简单的招式。但他知道老家有许多年轻人认同英歌文化,甚至不惜辞掉工作,也要重返队伍。
转折在今年发生。因种种原因没有开启的英歌盲盒计划,成了落地的碉楼英歌馆,林润杰意外得到机缘与观澜古墟联动。“我们一直都有活化碉楼的想法,同时也在开展各类的民俗文化活动。”观澜古墟运营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免费开放碉楼是希望通过英歌舞形式更好地活化利用古碉楼,让古碉楼重拾往日烟火气。
在深圳市碉楼英歌队的微信群中,成员数量从最初的十几个飙升至一百多个,这些群成员对英歌的热情远超大家的想象。“成员以在深工作的为主,也有在广州或东莞上班的。”林润杰介绍,这些年轻人刚步入社会,普遍收入不高,但为了唱英歌却不吝花费,“有时候路途较远,打车就得一百多块钱。”
“打工人”成为“英歌侠”
在团队中找到精神归属
2009年出生的庄欣悦是一个女生,而在这群热爱英歌的年轻人中,女生只占少数。数十年前的潮汕地区,英歌队里几乎是清一色的男生,女生则不被允许练英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越来越多女生冲破束缚,把心向往之转化为实际行动,舞动双棒成为一个个英歌“花木兰。”
▲青年踩着锣鼓节奏跳英歌舞。
逢周末有空,庄欣悦便会从罗湖坐地铁赶往观澜古墟,零基础的她跟着与她年龄相仿或者比她年长的同乡苦练英歌。唱英歌是体力活,对娇小的庄欣悦来说,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协调,“甩棒子的时候经常会误伤到自己。”饶是如此,她依然坚持,“以前一些(英歌)女性角色往往是男扮女装。如果直接由女生来扮演,(效果)会更好。”庄欣悦说,只要心怀热爱,练英歌所带来的累与伤,都不算什么,“我希望热爱英歌的女生能有勇气加入我们。”
今年20岁的唐林灿来自潮汕惠来地区,是这支队伍的队长,唱英歌已有10年之久。远在南山上班的他,只有周末才有时间。而坐地铁来一趟龙华,需要一个多小时。“我很喜欢这项非遗,深圳有这样的平台,能让我们这些热爱英歌的人聚在一起唱英歌,让我非常开心。”
“是这群孩子热切地希望有这样一个平台。”谈及推动项目落地背后的动力,林润杰归结为这些年轻人的热爱。自从碉楼英歌馆成立后,来这里练英歌的人越来越多。队伍并不设门槛,就算是零基础,只要是有兴趣,都可以来练。“他们都很乐意教,无论是在观澜古墟还是进校园,只要他们有时间,都愿意加入。”平台的存在,一方面能够达到让年轻人扩大交际圈的目的,另一方面以新生代的力量去普及和推广英歌舞,更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传承非遗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都要先生存,再去谋发展。但这些孩子对英歌文化有很深的归属感,有资源联动的话能够让他们以及英歌舞被更多人看见,继而关注。”林润杰说。
打破偏见共融共生
年轻追光者唱响“中华英歌”
碉楼英歌馆在成立的短短数月里,收获了不少市民游客的喜爱。如果天气晴好,白天游览古墟的市民或许可以在古墟大街上看英歌舞,而更多时候,队伍会配合晚上的灯光秀进行演出。
▲青年踩着锣鼓节奏跳英歌舞。
当目光聚集在这一群年轻人身上,无论是否有舞台,哪怕只是在小小的一个角落,也能让这群年轻人绽放最耀眼的光芒。但有好的声音,就会有不好的声音。有网友曾毫不客气地批评英歌馆不该与古碉楼结合,质疑他们在客家碉楼里面宣传潮汕文化的动机。“文化是相通相融的,无论是客家文化还是潮汕文化,都是中华文化,都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对此,团队成员有自己的理解——传承应该是让更多小孩能够学习,让这种文化“火”起来。“希望以后别人谈起英歌舞,不会贴上‘潮汕英歌’的标签,而是让文化走出去,变成‘中华英歌’。”林润杰表示。
碉楼英歌馆目前仍在完善中,团队小伙伴和古墟运营方也在为此奔波忙碌。“一楼想开放作为英歌文化展示区域,二楼及以上做办公区域以及换装区。”对于碉楼英歌馆接下来的走向,林润杰说自己和团队小伙伴并没有规划得太长远,他与唱英歌的年轻人一样,仍有自己的主业在身。相比于普及与推广英歌文化,团队还有更迫切的“任务”,即希望通过规整队伍,让年轻人更快地适应深圳社会。“深圳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我希望人们能够多包容这些孩子,他们内心都很善良、很纯真。”采访中,林润杰说了几次包容,他不时看向正在跳英歌舞的年轻人,沉思着,眼眶有些泛红。“希望提升队伍素质,慢慢做大,做出影响力,这就是目前最想要做的事情。”
夜幕降临,灯光秀的绚丽背景下,急促锣鼓声一响,一群“梁山好汉”闪亮登场。此时此刻,他们不再只是城市里的“打工人”,也不是一味沉迷于手机的游戏青年,而是成为传统文化的追光者,用青春筑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在新生的百年墟市久久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