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学校(光明)七(3)班 王予晟 指导老师:王秋
暮色漫过老戏台,幕布后那盏油灯,让冬至的冷,刹那被点亮。老油灯溅出的火星滴在已褪色的幕布上,浇出细小的孔洞,却让那些小人儿的影子在这片火光中活了。黄昏与火光交织,激起台前热烈的掌声,台后的人正用枯干的手掩住眼角的光。
小时候的我认为,皮影戏是光影间的魔术,虽有大荧幕蓝光的电影,但对待这“戏中的电影”,还是怀着一种独特的敬畏。不过这皮影戏却是越见越少,越离越远了。
直到某个雨夜,我撞见王爷爷在刻皮影,才懂得光影背后更深的秘密。他那狭小的工作间里堆着一箧布满岁月痕迹的木箱,揭开箱盖,驴皮混着烟尘的气息扑面而来。老人枯瘦的手指提捏着刻刀,刀刃轻轻刻入,一点一点削开薄若蝉脱的皮料,皮屑如薄雪般掉落。
天已完全黯淡了,唯有这一片灯光尚存。刀尖游走如鱼,他在雕刻《哪吒闹海》里的龙太子,勾挑结合,灵巧轻盈,刻刀跳动间,层层叠叠的鳞片在皮间绽放开来。最神奇的是龙须和细小的关节处,比发丝还要细小,皮料竟无任何断裂,还在油灯下闪出晶莹的光泽。不过黑暗中我却看见他的手在不易察觉地颤抖,他的眼里分明有抹火光,明明灭灭地看向雨夜的远方。
深冬,我回到家乡。正巧撞见了冬至后的第一场演出,一排排老木椅子排列得整整齐齐,夜晚如约而至。从前观众寥寥可数,如今却座无虚席,这是令我意外的。台后,油灯突然亮起,王师傅的手左右腾飞,翻转如云,三根竹签牵引着台上的哪吒,翻过滚滚东海,踏火轮,持尖枪,怀着重生的希望,朝天际刺去……夜幕格外火热响亮。
演出结束后,村里的孩子们一个个挤在王爷爷的身旁,一张张粉嫩的脸蛋望向他,一颗颗好奇心簇拥着他。王爷爷那不知道因愁而消瘦了多少年的面颊,此刻笑得如同孩子一样。这抹即将熄灭的火光找到了传承的火苗,影戏的歌调重新铿锵有力,那磨了一生刻刀的手,此刻不再颤抖。
如今,村里皮影戏渐渐被推广起来,这陈旧的皮影走进了电子设备,走入了短视频平台,获得了大众的关注与传播,皮影戏在新时代中重获新生。正如中华文化一样: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编辑点评
文章语言极具画面感,描写细腻传神,生动展现了皮影匠人的技艺之美与内心情怀。结构上采用“回忆—现实—升华”的层次推进,情感真挚自然,写出传统艺术在时间长河中的坚守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