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荟高级中学 高三(10)班 陈泓宇
指导老师:杨斌
从高山之巅到深海沟壑,文明的每一次脉动都是对极限的庄严挑战。北京曾作为双奥之城,用“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信念书写了“跨越,再跨越”的传奇。这份精神不仅镌刻在体育竞技的丰碑上,更应成为青年一代劈波斩浪的航标。
回望历史长河,我们要以信念为炬,点燃敢于跨越的火种。当国际学者质疑杂交水稻的可行性时,袁隆平在稻田里写下“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当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百米赛道上以9秒83打破亚洲纪录,黄种人首次叩响男子短跑决赛大门;当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划破苍穹,中华民族终于实现飞天梦想。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到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航天人用30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征程。这些跨越绝非偶然,而是“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的执着铸就。
审视当下变革,我们要在困局中突围,定义跨越的新维度。当教培行业遭遇“双减”风暴,俞敏洪带领新东方转型直播助农,让知识直播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载体;当传统物流面临效率瓶颈,华为以5G技术重构全球通信网络,让“万物互联”从蓝图变为现实;当新能源汽车赛道群雄逐鹿,比亚迪以刀片电池技术突破安全壁垒,改写行业竞争规则。这种跨越不是简单的位移,而是“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智慧。正如粤港澳大湾区的跨海隧道,工程师们在千米海底浇筑的不仅是混凝土,更是打破地理阻隔的创新基因。
眺望未来图景,我们以青春为笔,续写跨越的华章。雷军用十年磨一剑推出小米汽车,王卫用无人机重塑物流版图,马斯克让星链卫星照亮夜空,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突破AI大模型的技术封锁——这些跨越者的共同特质,在于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正如港珠澳大桥的海底沉管隧道,每节重达8万吨的钢筋混凝土管节精准对接,靠的是工程师们毫米必争的极致追求。青年学子当以此为鉴:真正的跨越,始于足下的深耕,成于长久的坚守。
中华文明的每一次跨越都在证明:所谓极限,不过是下一个起点的序章。“跨越,再跨越”的精神火种,终将在代际传递中化作照亮寰宇的火炬。让我们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在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再创辉煌!
点评:本文文风端正,“勇于跨越”的观点积极向上,鼓舞人心,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文脉清晰,从北京体现“跨越”精神写起,回首往事,慎思今朝,展望未来,最后总结点题发出号召,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文气顺畅,语言流畅自然,遣词造句和表情达意上连贯顺畅,并恰当使用了修辞手法,举例新颖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