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新闻记者 熊丹丹
在光明科学城,一场以党建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实践正迸发出蓬勃活力。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区在全国首创“跟党一起创新”党建工作品牌,通过创新组织形态、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文化氛围,破解科技创新难题,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怎么跟” 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
如何让科技创新更有组织、更有方向?光明区的答案是——把党组织建在创新链上。
围绕合成生物、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未来产业,光明区成立了2个市级产业创新链党委、13个科技产业链党组织,覆盖219个链上党组织、4300余名党员。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组建4个创新联合体,共享78项紧缺科研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同时,光明区在全市各区率先成立高层次人才党委,覆盖21家科研院所、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1770名党员科学家和企业家在党的引领下形成强大创新合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光明区还全国率先试点,选配49名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企业家担任社区党委“科技委员”和小分格“科技指导员”,实现科学和治理的“双向奔赴”;结合群众诉求,推出AI“追光助理”、AI社区专职工作者等创新产品,帮助基层减轻负担。
聚焦“怎么一起” 用服务汇聚人心
科技创新离不开优质服务。成立两新发展服务团、科技志愿服务队,开展“益企行动”,形成政务、创新创业等27项场景化服务项目。依托园区党群服务阵地,36个“科技驿站”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100多种资源,成为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加油站”。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光明区实施“人才无忧”计划,涵盖教育、住房、医疗等五大领域,高品质建设“科学家谷”,上线“才享光明”大众点评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并打造高端人才交流品牌“左岸半月谭”,为人才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
聚焦“谁来跟” 让创新成为全民行动
如何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光明区通过“院士讲党课”活动,组建青年科学家理论学习小组,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120余名党员科学家、企业家走上讲台,分享创新故事;全区各基层党组织举办“创新者说、思、行”“科技集市”等服务活动3200余场,惠及企业和市民;“少年科学院”“科普学分制”“科学城里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等举措,让光明学子在全球科技大赛中屡创佳绩。
干部的科学素养同样关键。光明区组织编写《科学城里的科学》,为干部配备“科学导师”,并开展AI“绘光明”等实践活动,全链条提升干部创新能力。
成效显著
从人才集聚到产业突破
“跟党一起创新”实施以来,全域创新氛围浓厚,形成高科技人才集聚新高地,截至目前,光明区共有院士59人、高层次人才超3000人、科研院所人才近8000人、博士人才超5000人,数量分别为三年前的5.9倍、2.5倍、1.9倍、2.9倍,实现了“四个倍增”;近5年国际专利申请量增幅全市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71倍,在全球中小学科技赛事中连年位居全市第一。产学研用协同攻关,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国近三年新增合成生物企业四成落地光明,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突破50%。
“跟党一起创新”这一创新实践获2023年“七一”当天央视《新闻联播》报道、2024年第十二届广东省“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党建赋能组一等奖,取得良好社会影响。
据介绍,光明区接下来将体系化推进“跟党一起创新”,深化产业创新链党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社区党委“科技委员”、AI社区专职工作者等创新举措,以优良营商环境汇聚更多企业,以暖心服务吸引更多创新人才,高标准建设“一城三区”,为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