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冬娇
前不久,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关于邮件的文章,读着读着,忽然有些泪目,感觉自己一下子被拉回到十多年前在邮局上班的时候。
那段时光于我而言,可谓五味杂陈。在邮局工作的经历仿佛如昨,甚至有时候出现在梦里。紧张忙碌地拣信件、包裹,那些与邮戳相关的工作,时至今日依然温暖着我。
邮局工作就像是流水线上接力赛,每天都在分拣信件的重复动作里,浏览寄信人、收信人的名字和地址的切换,也能感受到一份份收寄信人的喜怒哀乐。
而关于汇款催促的工作流程更是忙碌中满满的责任感,我深知,一张张汇款单里凝结着沉甸甸的深情。那时,我每天清晨到岗,第一件事就是快速而有序地准备汇款单(普通、加急)、挂号信封、EMS专用信封、包裹袋(箱)以及传真等。等到正式营业时间,手指开启了快速敲打电脑键盘模式,核对各种信息,做到准确无误。手中的每张汇款单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经济大事,附言的寥寥几个字都是给家的报平安,或是恋人望眼欲穿的思念。
给信件盖邮戳是最有仪式感的一步。金属邮戳蘸满油墨,用力一摁,信件的时间就清晰地按在信封角落,日期与邮局名清晰晕开,也是信开始向目的地出发的标志。那时会遇到特殊人群寄信,我都会反复确认地址,简简单单的日常复核对话里尽是满满的牵挂。寄包裹的大娘、阿伯小心询问眼里藏着满满的爱,让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温度。
那时每逢年节后,往往会有老人来寄包裹,裹着层层塑料袋的药油、食品,也有叠得整齐大包的旧衣服要寄到某村。记得有位拾荒老人每年冬天都会寄棉衣给工地上的儿子,即便包裹超重很多都不舍得拿出一件。可因为超重了寄费就贵了些,看他满脸的皱纹,于心不忍,想替他省点邮寄费,老人家最后笑着说“多补点邮费没事,我儿能收到就好”。忽然我觉得惭愧,也恍然大悟:这包裹不仅仅是衣物,更是无价的牵挂。
随着时代的进步,纸质信件越来越少了,快递包裹变多了。邮筒慢慢被尘封,取而代之的是用扫描枪扫条码上传了。
邮局上班的日子很忙碌,一到工厂发工资的时候忙到甚至没空吃饭。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却是我曾经激情满满的职业情怀的图腾。
最近空暇之余整理旧物,翻到以前自己寄回家里的信件,突然又想起那些用圆珠笔写信的时光。寄一封信后要一个星期才能收到回信,虽然漫长却温馨,但每一次传递都是那么真诚、接地气,那种温暖的感觉,让我的往后余生都觉得阳光灿烂。这些关于汇款单、邮票、信封的记忆并没有随着光阴的流逝而被洗刷干净,反而历久弥新。
时代在飞速发展,邮局工作已经渐行渐远,与如今微信秒回的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时间反差。那时虽然技术落后,但是纯真无比,见证了无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的青春淹没在盖邮戳等重复单调的工作里,却让我看到生活的希望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