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冬英 通讯员 李彩兴 何诗琪 钟喜 文/图
在新安街道宝民社区“源聚小屋”公益商店的“爱心手工坊”里,汪晓青阿姨的指尖翻飞如蝶,钩针牵引着五彩毛线,扭扭棒在她手中焕发生机。这双巧手,不仅将平凡材料点石成金,更悄然编织着邻里温情与城市文明。从初来乍到的“深漂”到居民交口称赞的“宝藏阿姨”,她用351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和无数精巧手作,诠释了何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汪阿姨(中)与社工一起整理义卖品。
从“深漂”到志愿者 舞步踏出公益路
2010年,汪晓青初到深圳,生活一度被十字绣填满。一次偶然,社区党群小公园里欢快的舞步和亲切的笑语吸引了她的目光。“那热闹劲儿,让人心里暖洋洋的。”汪阿姨回忆道。她毫不犹豫加入了社区舞蹈队,生活自此斑斓起来。
2018年,一场强台风席卷过后,社区急需人手清理狼藉。舞蹈队的姐妹们二话不说,集体“变身”志愿者,汪晓青也在其中。扶正倒伏的树木,清理散落的杂物。这场与风雨的搏斗,让她真切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原来,帮人一把,心里这么踏实!”自此,志愿服务成了她生活的重心。舞蹈队之外,羽毛球、乒乓球、太极拳、木刻画学习班……社区活动处处活跃着她的身影。日积月累,她的志愿服务时长已达惊人的3510小时。
“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别人,充实自己。那种成就感、价值感和荣誉感,让我快乐又充实。”汪阿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平凡志愿者的心声。
巧手生花传技艺 方寸之间见匠心
汪晓青对手工的热爱,仿佛是刻在骨子里的。当非遗木刻画走进宝民社区,她成为最积极的学习者。从零开始,勤学苦练,她的专注与悟性打动了老师,被破格收为讲师助手,协助指导其他居民。社区木刻画室成了她的“第二课堂”,开放时间总能看到她耐心指导的身影。
针织技艺更是她的“拿手好戏”。社区组织针织送爱心培训,汪阿姨凭借早年给孩子们织衣做鞋打下的深厚功底,作品总是又快又好。她的巧手不限于衣物,还能用毛线钩出栩栩如生的动物、果蔬、花卉,引得居民们啧啧称奇。那些她亲手钩织、独一无二的防烫杯套,更是传递着邻里间的点滴关怀。
这份才华很快被社区发掘。2023年,长青老龄大学“多彩夕阳红”活动开设钩针课,汪晓青被力邀担任讲师。课堂上,她展示的精美钩花作品令居民惊叹,更点燃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一朵朵娇艳的百合、玫瑰、菊花、梅花、康乃馨、红掌在居民手中绽放。2024年的居民创业帮扶技能培训,社区再次想到她。当得知汪阿姨还精通扭扭棒手工时,双方一拍即合,她又站上了讲台。“我喜欢动手,不喜欢闲着。这些手艺都是业余时间自学的。”她笑着说,谦逊背后是经年累月的热爱与坚持。
指尖善举汇暖流 微光聚爱成星河
2025年,随着汪晓青的倾情加盟,宝民社区“源聚小屋”困境帮扶项目的“爱心手工坊”注入了灵魂与温度。在她的带领下,一群爱心居民围坐一堂。钩针穿梭,扭扭棒在巧手中变换形态。汪阿姨毫无保留地传授着技艺,坊间笑语盈盈,温情流淌。她沉浸其中:“有时钩织投入起来,会忘记时间,就想看到成品的样子,特别有成就感。”这份专注与热忱,感染着每一个人。
这些凝聚着巧思与爱心的手工艺品,最终承载着沉甸甸的期望,被郑重放置在“源聚小屋”公益商店的爱心义卖区。社工已在“源聚益家”益购商城上架汪阿姨及其团队的作品74件。在“源爱心,聚益家”旭源·宝民源聚小屋启动仪式上,汪阿姨负责的两个义卖摊位售出8件商品,筹集善款166元。
每一针、每一线,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帮扶力量。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些由汪阿姨的巧手和居民的心意凝结的善款,悉数汇入深圳市关爱行动基金会进行规范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精准流向社区内需要帮助的角落,成为滋润困境群体的汩汩暖流。
“她简直就是个宝藏阿姨!针织、钩花、十字绣、扭扭棒、编织、木刻……样样精通,我们好多居民都有她送的作品。”居民们交口称赞。汪晓青,这位宝民社区的“宝藏阿姨”,用一双平凡却充满魔力的手,在钩针与刻刀之间,开辟了一条通往善意与文明的路径。她传递的不仅是指尖技艺,更是守望相助的社区精神。在“源聚小屋”这片天地里,她的奉献让“爱心之源”名副其实——无数微小的善举在此汇聚,终将奔涌成滋养城市文明的希望长河。每一件手工作品,都是她对美好社区最深情的期许与无声的守护,闪耀着城市文明最动人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