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新闻记者 林彦君(受访单位供图)
在深圳光明科学城的核心区域,一座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卫光生命科学园,正依托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与国有上市企业卫光生物深厚的产业底蕴,加速崛起为大湾区生命健康领域成果转化的关键枢纽。作为深圳国资体系内唯一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卫光生物倾力打造的这座园区,凭借其区位优势最佳、专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配套最全的“三最”优势以及独特的“房东+股东”模式,在激烈的园区竞争中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成为光明区乃至深圳市发展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园区60余家入驻企业100%聚焦生物医药研发、技术及配套服务,构建起高纯度产业生态圈。
科产并重战略布局
医教研产资源汇聚
回顾园区建设历程,卫光生物董事长张战坦言其诞生颇具戏剧性。2011年获得园区地块时,那里还是光明最偏僻的地方,距离东莞黄江约一公里,旁边是北山牛场。张战回忆,当时计划将生产搬到这块土地,后来发现该地块位置日益中心化,原有产能规划已显不足,需要另行搬迁,于是便顺势规划建设了现在的园区。正是这次战略调整,为后续转型埋下了伏笔。
2017年卫光生物成功上市,到2021年启动卫光生命科学园建设,园区实现了“从产品型企业到平台型企业的转型”。张战说,这实际上是企业的升级,是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解决方案”。凭借卫光生物数十年积累的生物医药产业化经验,园区前瞻性地从单纯的生产定位转向科研与产业化并重的生命科学综合体。
这一“无心插柳”的转型,却成了重要的战略布局。“当科学家和创业者来看园区,他们说‘你们把我们没想到的全想到了’。这是基于卫光生物几十年产业化经验建立的优势。”张战说。如今,卫光生命科学园已被纳入光明科学城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核心区域,占据无可比拟的“黄金三角”区位:与中山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紧密相邻,步行即可到达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距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大已建成开放共享的大科学装置仅数分钟车程。张战对此充满信心,认为这里是区位优势最佳之地。周边汇聚的大学、大科学装置、大院所、科学家,共同构成了优质的医教研产资源。
卫光生命科学园。
破题“工业上楼”瓶颈
锻造“三最”硬核竞争力
生物医药企业“工业上楼”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药品生产许可证获取的不确定性,因为现行规范对车间布局、物流运输、洁净分区等要求严苛,上楼空间较难完全达标。作为深圳市72个工业上楼试点项目之一,卫光生命科学园以专业化解决方案破局。“很多园区无法解决排污问题,而卫光的差异化首先体现在专业化程度上。”张战指出,园区投资建设的日处理1000吨的污水处理站,是深圳最大的企业污水治理项目,可按COD、总磷、总氮等指标分类处理,解决了生物医药企业最头疼的环保难题。
在硬件设施上,园区处处体现“量身定制”的专业考量:4.5-8米层高、500-1200KG/㎡载重的厂房,配备双回路供电、24小时蒸汽系统、危化品中转仓库等特种设施。张战自豪地表示,例如8米的层高和每日1000吨污水的处理量在其他地方难以实现,场地条件符合要求,能够满足产业化的需求。他认为,当前的创新和中试最终都需要产业化,卫光园区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这是其“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核心体现。
产业配套最全则构成了园区的另一核心竞争力。园区成功引入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两大源头创新的“大院大所”作为重要支撑。同时,建设了动物实验平台、CDMO公共技术平台、mRNA疫苗以及创新生物药技术平台、合规注册管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尤为关键的是,园区率先引入了深圳市唯一的区级药品医疗器械注册指导工作站,能为企业提供审前指导、注册申报、现场核查等“近水楼台”的专业服务。此外,园区还引入了光明区税务局24小时微税厅等一站式政务便民服务。
创新“房东+股东”模式
构建垂直产业生态
卫光生命科学园区别于传统园区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实践的“房东+股东”创新模式。张战形象地称之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园区建立后,卫光生物既是房东又是潜在股东,会根据园区内优质项目进行投资。目前,卫光生物已成立股权投资公司,在园区设立卫光鸿鹄、卫光鸿鹂、卫光鸿鹭三支专项产业基金,并配备了专业投资及投后管理团队。目前已投资了包括汉腾生物、新阳唯康、粒影生物等在内的园区入驻企业。
这种深度绑定极大增强了企业黏性。张战透露,目前园区创业空间去化率很高,约80%,许多生物医药项目入驻后黏性较高。目前,园区已入驻60余家企业,全部围绕生物医药研发、技术服务、配套服务等,产业垂直度达到100%,形成了高纯度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园区还建立了“众创-孵化-加速”的全链条培育体系,持续跟踪培育企业发展。
产业聚焦同样精准,园区“主打”合成生物、AI制药、细胞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四大方向,构建起生物医药产业链、合成生物链、AI制药链、高端医疗器械链“四链融合”格局。具体来看,合成生物领域集聚企业超10家;细胞基因治疗领域集聚企业7家;AI+制药领域集聚企业7家;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集聚企业5家,其余企业涉及生物医药研发、技术服务等配套领域。其中合成生物企业集聚近3万平方米,中科阿尔诺等企业正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细胞工厂生产力。“我们专攻‘10-100’阶段的成长型企业,解决他们从中试到产业化的痛点。”张战说。
园区乘势而上
擘画未来蓝图
背靠光明科学城密集布局的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卫光生命科学园积极承接“沿途下蛋”的成果转化。“合成生物研究设施距园区仅一公里,我们已促成多家企业与其合作,突破技术瓶颈。”张战认为,这种“科学大设施+专业园区”的双IP效应,将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
数据印证其爆发式成长:截至2024年,园区产业用房总去化率约71.2%,平均年增长23.8%;产值突破3.57亿元,较2023年的2.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8.8%;企业专利数累计达240余项;新阳唯康、唐颐控股获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粒影生物登榜2025中国新晋未来独角兽。
未来3-5年,随着三期10万平方米空间拓展及7万平方米新生产基地投建,园区规模将再上新台阶。张战透露,在资本运作方面,将积极利用国资平台优势,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行业内的整合与拓展;在国际化服务升级方面,将国际化作为核心发力点,提供包括国际活动举办、国际组织交流、跨境研发通关、国际合规咨询等更全面的服务。
从昔日的“北山牛场”旧址,到今日汇聚尖端科研、顶尖人才与高成长企业的创新高地,卫光生命科学园正依托光明科学城的“肩膀”,朝着“大湾区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园区品牌”目标坚定迈进,为深圳乃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光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