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雅静/文 柯振涛 刘安邦 张彩玲/图
“马步是麒麟的根!根不稳,就飞不起来!”在广东省樟木头镇刘屋村祠堂里,频频传出铿锵有力的号令声,刚刚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樟木头舞麒麟”传承人称号的刘伟团正带着他的宝贝们训练麒麟舞。
四只“小麒麟”摆出的可爱动作,非遗项目趣味横生。
从12岁开始舞麒麟,到现在已经44个年头,刘伟团始终如一地爱着麒麟舞,只要拿上麒麟头,即可零帧起跳,一招一式尽显灵动。如今,最令刘伟团感到重任在肩的是,如何让这群十几岁的孩子爱上这头500岁的“麒麟”。
刘伟团舞麒麟,生猛有劲。
23岁那年,刘伟团开始在东莞樟木头刘屋村开设面向中小学生及麒麟舞爱好者的免费班,到现在,30多年间培养了上百个爱好麒麟舞的青少年,其中不乏能成为麒麟舞传承人的得意门生。刘卓妍便是其中之一,也是刘伟团的“宝贝”。她跟随刘伟团学习麒麟舞已有8年,现在不仅能舞麒麟头还能舞麒麟尾,已是能独立表演的大师姐。
刘卓妍(左一)在师傅刘伟团的指导下练功。
刘伟团的课堂可以说是松弛有度,上课时认真严厉,课后却跟孩子们一起跳跳现在很流行的手势舞,孩子们都亲昵地称刘伟团“团哥”。“正是师傅很严格,才教出我这么勤奋刻苦的人。”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卓妍如是说,有机会的话她想努力成为传承人。
“小麒麟”独舞,活力满满。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麒麟舞,刘伟团大胆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将一头麒麟变成多头麒麟,以群舞的方式展示,并融入故事情节,编排出更为灵活生猛有力的麒麟舞套路,让麒麟舞表演更丰富,更热闹,更有趣。
刘伟团带着小徒弟们练习。
“一人,一技,一群娃”,刘伟团把半辈子“舞”进这头麒麟里,现在,他还积极将麒麟舞带进校园里,通过创新编排好看的套路,在校园里掀起麒麟舞的热潮,让这项承载着岭南文化基因的非遗技艺,持续在孩子们的汗水中焕发新生。
樟木头舞麒麟随着广东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迸发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非遗项目传承提供了有价值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