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晓霞/文 张彩玲/图
6月29日下午,湾区文化茶座迎来了一场充满创意与温情的亲子音乐工作坊活动。澳洲注册音乐治疗师林欧枢以绘本《会说话的点点》(Say Zoop!)为媒介,带领家长和孩子们开启了一段奇妙的音乐探索之旅。
活动现场,孩子们化身“声音设计师”,通过颜色、形状和线条,将自己身边听到的声音想象成不同颜色的符号图像。林欧枢引导孩子们用打击乐、哼唱和简易乐器,将绘本中的点点、线条和图形“演奏”出来。家长和孩子们在体验和创作的过程中,共同完成了一场充满笑声的即兴合奏。这一幕,恰是音乐治疗最生动的诠释——它不仅是疗愈,更是连接、表达与成长的桥梁。
林欧枢拥有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音乐治疗硕士学位,并深耕国际教育领域十余年。林欧枢介绍,音乐治疗是一种以临床实践和循证科学为基础的干预方式,它属于创造性艺术治疗的一种。由经过专业训练的音乐治疗师引导,依据个体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音乐等创意艺术体验,治疗师与来访者建立治疗关系,帮助其实现疗愈目标。音乐治疗师除了学习心理学、康复学等相关知识以外,还要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有较高的音乐素养。
林欧枢一直认为家庭音乐互动非常重要。她建议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收集“我的情绪歌单”,比如听《就是哪吒》让孩子感到很振奋、很有动力,那家长可以把这种歌收集起来,形成一个个性化的歌单,在需要为孩子鼓气加油的时候播放,如每天早上刚睡醒时。同时家长也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歌词的涵义,利用音乐建立通往孩子内心的桥梁。
音乐治疗师的工作日常是怎样的?林欧枢告诉记者,音乐治疗师除了去心理健康门诊、康复中心等医疗机构提供治疗服务以外,还会去学校、社区、敬老院、企业单位等按需提供创造性艺术疗愈服务,包括社交情感学习、放松解压、团队建设、教师培训、科普讲座等。其实林欧枢老师最喜欢带上她的乐器去市集摆摊,和大家一起聊音乐、玩音乐、唱音乐。
“音乐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林欧枢说,“它教会我们倾听自己,也倾听他人。欢迎大家带着自己的好奇心,来一起玩音乐吧。你最喜欢的歌曲就是万能疗愈歌曲。”
宝安日报记者 范晓霞/文 张彩玲/图
花絮
“原来点点会唱歌!”
“妈妈,你看我的点点是‘咚哒哒’的声音!”在6月29日的湾区文化茶座,这样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当天,林欧枢带着大家玩起了“身体交响曲”。拍拍手是雨点,跺跺脚是雷声,打响指是小鸟叫!现场的小朋友们兴奋地尝试各种“音效”,不少小朋友兴奋地说道:“原来点点会唱歌!”
当《会说话的点点》被投影到屏幕上,小朋友们瞬间被色彩吸引。林欧枢告诉小朋友们:“蓝色代表‘喔’,红色代表‘啊’。”随后,现场十几位小朋友在林老师的引导下,把整本绘本“演奏”成了一支奇幻乐曲。
小朋友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
本以为只是陪孩子参加活动,没想到许多家长也沉浸其中。“跟着孩子打拍子时,我好像回到了小时候”,一位妈妈说:“那种单纯的快乐,很久没体验过了。”另一位配合女儿来参加活动的爸爸则发现,即兴音乐互动让他和女儿的关系变得更轻松:“原来不需要说教,音乐就能让我们更亲密。”
活动的高潮是孩子们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画的“图像谱”,孩子们想象力丰富,用各种不一样的图案和线条画出了不一样的声音,令现场的大小朋友惊叹不已。活动现场,孩子们积极参与,家长们默契配合,共同完成了一场充满童趣的即兴音乐会。
“今天每个孩子都是音乐家”,林欧枢总结道:“音乐最美好的意义,就是让每个人都能被听见。”散场时,孩子们意犹未尽地问:“明天还能来玩吗?”这或许是对这场活动最好的评价。
互动
问:什么样的人适合音乐治疗?
林欧枢:任何人都适合,只要你不讨厌音乐,音乐治疗能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问:悲伤时是不是应该听欢快的歌?
林欧枢:无论伤心或是快乐的歌,只要能共情当下都可以听,但要注意不能让音乐使你过于沉浸在伤心的状态,如果是这种情况就要适可而止了。
问:分享一个最让你感动的案例。
林欧枢:一个回国的青少年案例:他将自己所有在家庭和学校中受过的伤害都一股脑儿用语言说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情绪无所依托,音乐给他提供了一个非语言的无批判性的安全空间,他能够在音乐中被看到被听见,他的创伤也许我们无法通过短短的四五次治疗解决,然而我们给予他音乐这个工具,让他在需要的时候去利用音乐。我跟他仅仅进行了四次音乐治疗,但我能看到他的变化,从不断地诉说自己的苦痛到开始跟我分享他喜欢的音乐,到一起玩音乐,音乐治疗给他忘记残酷现实的喘息空间,在这段时间里,他看到自己的力量、关怀自己,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后一次会面结束后,他跟我说很高兴能跟我一起分享音乐,我成为了能在音乐中理解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