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盼盼 杨文静 文/图
日前,宝安区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行动火热开展,各方力量携手共进,共同书写城市共治的精彩答卷。9月19日,宝安区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工作推进会顺利召开,会议系统总结了7月份以来整治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同时也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近期,本报也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专家们一致认为,整治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外在形象,更能增强城市内在品质和居民幸福感。采访中,专家们还为整治工作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
大悦城周边整治后道路通畅,人车有序通行。
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实现城市环境井然有序
宝安区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中,政府、交警、城管、志愿者、学生等多元主体投身其中。宝安区委党校副教授、社会治理中心主任池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共治”模式,不仅是一种治理方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文明理念的体现,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发展方向。它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推动城市治理从“单向管理”走向“多元共治”,从“政府主导”走向“社会协同”,从而提升城市治理的效能。
宝安区委党校副教授、社会治理中心主任 池蕾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多元共治模式体现了城市文明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池蕾说,多元共治强调“人民的城市人民管”,通过广泛动员市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推动城市文明理念的普及与深化。
在整治行动中,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与市容改善形成了良性循环。从专业视角看,这种“环境-文明-经济”的正向反馈,成为宝安区吸引人才、企业乃至区域竞争力的“软实力”。
池蕾认为,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城市环境改善、经济繁荣发展,三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单向链条,而是一种相辅相成、循环放大的“正反馈系统”。遵守交通规则、不乱扔垃圾、爱护基础设施……市民的文明行为,在降低城市治理成本的同时,实现城市环境井然有序。优质环境吸引高端人才,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反过来,经济发展,又会有更多的资源投入人的素质提升和环境改善。
文明是最高级的基础设施。“当市民文明素养成为城市操作系统的底层代码时,环境与经济不再是‘投入-产出’关系,而是共同进化的生态系统。”池蕾表示,这个系统赋予城市诸多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比如低治理成本(高素养减少执法支出)、好环境溢价(文明环境带来消费红利)、强人才黏性(好环境留人)。
推广社区共治积分制
激发市民主人翁意识
宝安,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人口大区,正站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新起点上。然而,基层环境治理的挑战,仍是它迈向国际一流城区必须破解的难题。
宝安区委党校教授、博士 刘敏
宝安区委党校教授、博士刘敏在做客本报《湾区会客厅》时分享了她的观点。“宝安区基层环境问题的形成,其深层逻辑是人口结构、治理模式、社会认知三者的复杂互动。”刘敏说道,宝安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说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其中流动人口会有一种“临时性”的心态、主人翁意识不是特别强,这样的认知观念也影响着城市治理。她提出,破局的关键,是要从“物理改造”到“认知重构”。要超越单纯的环境整治,转向治理模式革新、文化符号重塑、公众参与升级的系统工程。
“我们可以尝试推广‘社区共治积分制’,例如,市民参与环境维护、举报乱摆卖,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形成兑换机制,成为快递小哥优先派单的权益,甚至可以与入户积分、子女上学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结合起来,这些都是未来可以扩充延伸的范围。”刘敏建议,可以尝试将环境维护行为转化为公共服务优先权,激发市民主动性,深化参与式治理。
环境秩序是公众感知最直接的维度。刘敏认为可以通过“微改造”与“智慧化治理”解决“三乱”问题(乱摆卖、乱停放、乱搭建),建立“湾区核心区”的空间管理标准。如,全域环境整治:推广林桥村“长效管护机制”经验,以“学习榜样”评比制度、居民环境管护队等方式,将环境维护责任下沉至社区;在城区推广“10分钟响应机制”,对占道经营、垃圾堆积等问题实现快速处置;智慧治理升级,依托“宝安民意速办”平台,整合534万人口数据与92万企业数据,实现问题精准派单与闭环处理;在重点区域部署AI摄像头,自动识别闯红灯、共享单车乱停等行为并实时干预。“通过环境品质与治理效率的全面提升,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湾区核心区’的秩序与现代性。”
通过规范管理
实现电单车停放通行有序
深圳电动自行车的普及为市民生活带来便利,却也伴随着诸多治理难题。日前,深圳市政协委员,宝安区海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理事长蒋雷在《湾区会客厅》访谈中表示:“电动自行车在给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每一个市民感受到了它对我们潜在的影响,比如行人通行和机动车行驶等方面。”他认为,每位市民既是便利的受益者,也可能是无序管理的“受害者”。
深圳市政协委员,宝安区海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理事长 蒋雷
要实现电动自行车的有序治理,蒋雷强调规范管理是关键。“如果大家都能够按照合理规范的形式来发展,最终受益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在谈到外卖和快递行业普遍存在的“求快”现象时,蒋雷提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治理思路:“现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极力推动倒压平台,把配送时间按照合理标准计算。”他进一步解释,应当以25公里/小时的车速为基础核算配送时长,并将等红绿灯等现实因素纳入考量,从而制定更人性化、更安全的配送时间标准。
除了用车行为,蒋雷还将目光投向生产环节。他指出,目前很多电动自行车改装操作极其简便,他呼吁从源头治理,“应该更多去要求生产厂家预防”,通过技术手段限制用户私自改装,提升车辆出厂后的安全性。
在执法层面,蒋雷态度鲜明地反对将骑行者简单归类为“弱势群体”。“不能说骑电动自行车的就是弱势群体,一定不能把二者画上等号。”他强调,法律的执行应当公正严明,不应因群体身份而异,这也是实现长效治理的重要前提。
在停车管理方面,他提出了通过经济杠杆调节使用频率的设想:“如果我们在停放过程中给骑行者增加一点点成本,那么使用率不高的人可能就会转向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停车资源紧张,也可促进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