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客户端
登录
下载手机客户端
登录

西湾学校 二(8)班 邹欣桐 指导老师:翁梓尧
走进弯曲的乡村小道,看着金黄的稻田,我们到家了。今年,我们在老家度过了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中秋佳节。
昨天下午,我们和爸爸一起去山上砍竹子,爷爷拿出他的看家工具,把竹子锯成一段一段的,清洗干净泡了一晚上,我们还去田里用泥巴做成一个个泥巴球,为搭建土窑做准备。
今天,天还没亮,爷爷就起来准备,他把鸡准备好,奶奶剥豆子,哥哥和爸爸负责搭建土窑和土灶,妈妈指导我把大米泡上,用盐和调味料把鸡腌入味,趁着泡米的时间,妈妈把玉米、胡萝卜、豆子、肉,放锅里炒一下调味,再把米拌进去,拌好后装进竹筒里,盖上盖子。这个时候,哥哥用砖头搭建的土灶和烧火的竹片都准备好了,爸爸把竹筒放在土灶上,开始点火,小火烧大概半个小时。
腌好的鸡肉用锡纸包好,外面再裹一层泥巴,再把红薯一起放进烧好的土窑里,我们一家人围着一起,吃着柚子,一边烧火,一边聊天,听爸爸讲小时候的故事。
约两个小时后,妈妈说:“差不多了,开窑!”我们都凑了过去,妈妈小心地扒开烧得发烫的土块和锡纸,一股浓郁的香气瞬间涌了出来,打开后,窑鸡的外皮金黄油亮,肉香扑鼻;红薯烤得裂开了缝,露出里面橙红的果肉,甜香四溢;竹筒饭则带着竹子的清香,软糯香甜。
这个中秋,没有拥挤的景区,没有繁杂的行程,却有着最珍贵的四代同堂,有着最难忘的乡村烟火。那些烤窑鸡、烤红薯、竹筒饭里的香气,不仅是美味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是岁月里最温暖的回忆。
点评:小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了制作窑鸡、竹筒饭的全过程,情节真实且富有生活气息,文章不仅体现了对传统节日的深情赞美,还通过食物的香气传递出家的温暖与亲情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