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客户端
登录
下载手机客户端
登录

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 初三(1)班 侯林青 指导老师:黎倩
八月桂花香,又是一年中秋时,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芳香,将我的思绪勾回老家,我等不及就要回到老家。
上个坡就是家,坡上是一棵高大的桂树,每年这时便花开满树,迎接我们回家。站在坡上一同等我们的,是一个披着绿围裙的身影,那是爷爷,他一看到我们就开心地笑了起来,迎着车跑过来。一开车门,爷爷就拥了过来,带着菜油香和一点淡淡的烟味,空气中尽是桂花的香气。随后走来的是奶奶:“你们终于回来了,你看那桂花都开了!”
望向桂花树,那桂花树还像往年八月那样高大,张开大大的怀抱似乎要抱过来。叶子格外绿,仿佛要滴下水来。绿叶间是星星点点,密布的小桂花,将枝干都压弯了,香气氤氲在空气中,沁人心脾,那花香在身体里走一圈,整个人都香了起来。那花有的还不断往下掉,下桂花雨。地面也早已落满了桂花,新的铺在旧的上,新的金黄,旧得略显灰暗,踩上去,软软的,像踩在黄色的地毯上。
在家待上几天,爷爷说这正是摇桂花的好时候。我想起小学学的琦君的《桂花雨》,里面写的是她对童年摇桂花的回忆。我也急切地想摇桂花。名为摇桂花,可是树太高,只能改为打桂花。奶奶的在树下铺好一张大圆框,接桂花;爷爷在屋边找个长杆子,打桂花;我们在一旁兴奋地看,赏桂花。准备好后,爷爷举起长长的杆子,摇摇晃晃的向树上打去,树叶发出哗啦啦一声,桂花便落了下来,果真像文中所描述的那样,桂花纷纷而落,像金黄色的雨,说夸张点,像瀑布。桂花被打落,香气似乎也被打了出来,更加浓郁。
我跃跃欲试,冲过去抢过杆子,我来!我举起比我高几倍的杆子,也朝树上打去,桂花一批一批落下来,落在了我的头上和衣领口,冰冰凉凉,花香包围了我,我周身也成了金色。妈妈在一旁笑道:“你看,你戴上了个黄帽子!”我们一同笑了。天高云淡,秋风凉爽,我们都沉浸在摇桂花的喜悦中。
摇下的桂花整整装了一个大框,抓起一把,让它们从手指间漏下,很好玩。摇下的桂花可以晒干了泡茶、做汤,当然还可以做桂花酿、桂花糕,都是极好吃的美食。
到了中秋那晚,星光点点,月亮高悬于空,浑圆明亮,洒下银色的光辉,在庭院中留下桂花树黑黑的影子。我们搬出凳子和桌子,拿出各色月饼。我们铺上凉席,或席地而坐,或放松躺下,一起赏月。微风拂过,树叶沙沙,几朵桂花落在鼻尖。天地间一片安静,似乎只有一轮明月,和我们一家几人。
吃着月饼,闲谈。爷爷感慨道:“我们那时哪有如此闲心啊,想吃个月饼都是奢侈,月饼皮我们叫作‘甲鱼皮’呢!几个人争抢着吃!”现在日子好了,再不担心不够吃了,也有如此闲心。苏轼写道:“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描写的就是此时心境吧!
爷爷还讲到这桂花树的身世。这树是五十多年前爷爷亲手栽的。听说,这树中间还被移植过。想必移植那天,天色不好,爷爷脸色阴沉,爸爸也不舍地看着这棵树,都不想它走。好在,树终是没走,才让我得以看见,伴我多年。
我忽地想到,月宫也有棵桂树,吴刚一直伐树却也伐不倒。为何不倒?因为它的根扎的深,扎在了人间,扎在了我们家,扎在了我们祖孙三代的心中。想来也巧,那树终也没走,为何不走?因为他的根在我们家,它不舍得走,就像我们一家的根在这一样。这树是跟人一样的。
中秋要过完了,我们带着一箱箱的东西,踏上归途,颇觉不舍。
车开下坡,向上望去,坡上是那棵桂花树,树旁是爷爷奶奶。视线模糊,他们和树好像手拉手,肩并肩,树成了他们,他们也化成树,一同向我们挥手。
那一刻,家门口,站了三棵树。
记忆里,许多模糊了,可桂花雨、桂花酿、“甲鱼皮”、吴刚伐树,还有爷爷奶奶和桂花树都深深地镌刻在记忆里,不可磨灭,永远闪着金光。
下个中秋再回来,那时,八月桂花又飘香。
点评:文章以“桂花”为线索,串联起返乡、摇桂、赏月、别离的点滴,将祖孙情、家园意与童年忆融于桂香之中,情感真挚动人。描写极具画面感,无论是“新桂金黄、旧桂灰暗”的色彩对比,还是“杆子打落桂花如瀑布”的动态场景,都让文字鲜活可触;更难得的是,能将琦君的《桂花雨》、苏轼的词句与吴刚伐桂的传说自然融入,借桂树“扎根三代人心中”的感悟升华主题,让家常叙事有了文化厚度与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