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短信验证登录
60s后重发
提交验证平台将为您自动注册账号,代表您确认已阅读并同意《宝安湾用户协议与隐私条款》 《宝安湾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返回

教研|AI赋能小学传统节日德育的创新实践研究——以海港小学《粽情端午节,奇趣游园会》为例

2025-10-25 10:12 来源:宝安湾

◎宝安区海港小学 曾婷婷

摘要:为破解小学传统节日德育活动体验浅表、参与零散、技术单一的难题,本文以宝安区海港小学端午游园会为案例,探索AI技术与德育融合的路径。通过构建“符号—场景—协同”三位一体模式,整合校家社资源,设计沉浸式体验活动。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德育实效与家校协同参与度,形成了可复制的技术赋能范式,为数字时代小学德育创新提供了实践参考。

a553dc42-fd28-46d0-8988-56df4ae2f5f3.jpg.jpg

▲曾老师邀请AI数字人哪吒、cosplay哪吒伙伴与同学们一起过端午节。

关键词:人工智能、小学德育、传统节日、协同育人

一、引言

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的背景下,传统德育活动的单向灌输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成长需求。小学传统节日德育作为传承文化基因、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亟需借助科技力量实现转型升级。深圳市宝安区海港小学立足“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理念,以端午游园会为契机,开展AI+德育的创新实践,旨在打破传统德育困境,构建互动式、系统化的育人新生态,为小学德育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二、案例背景

(一)传统节日德育的现实困境

小学传统节日的德育活动,是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学生优良品德的重要载体,其核心作用在于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象的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自然形成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念。当前小学传统节日德育活动存在明显短板:一是体验浅表化,多以知识讲解为主,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化内核;二是参与碎片化,校家社协同缺乏系统性设计,学生主体地位未充分体现;三是技术应用单一,传统多媒体无法构建沉浸式场景,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思维。这些问题导致德育活动的文化传承效果大打折扣,亟需创新形式加以破解。

(二)AI赋能德育的创新需求

海港小学以端午游园会为切入点,提出“符号—场景—协同”三位一体的创新思路。

1.符号重构:选取当下热点,以及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中国神话故事中经典人物“哪吒”,这一兼具传统文化IP与现代科技感的形象作为载体,通过AI数字人“哪吒”技术的巧妙运用,实现数字人与学生们的古今对话。

2.场景再造:利用学校架空层的广阔空间,替代教室有限的活动范围开展体验式的活动,拓展活动空间让学生们可以尽情地沉浸式地体验和互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校的架空层改造为“数字端午体验馆”,融合AR、智能语音交互等技术,打破课堂时空限制,让科技赋能德育活动的场景具象化。

3.协同升级:大力倡导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德育活动新模式,引入家长义工作为“非遗导师团”“技术协助组”“安全保障组”等全方位协助班级开展德育活动,结合AI工具实现“线上策划—线下实践—云端复盘”的闭环机制,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家长在学校育人活动中的协同作用。

(三)活动核心目标

1.深化文化感知:打破“知识灌输”模式,借符号重构与沉浸式场景,让学生从“知晓节日表层形式”转向“理解文化深层内涵”,筑牢对传统节日的情感认同与精神共鸣,坚定文化自信。

2.构建系统参与:改变校家社协同“单次零散”的现状,以闭环机制激活学生主体地位,联动家长深度参与,形成“策划—实践—复盘”的持续育人链条,充分发挥家长在德育活动中的引导能力和协同育人的作用。

3.创新体验形式:突破传统多媒体局限,用数字人、AR等技术打造互动场景,让文化传承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探索”,提升学生参与兴趣与创造力,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三、AI赋能德育活动的实践举措

(一)筹备期:技术与资源的系统化整合

技术方案研发:开发植入端午知识库的哪吒AI数字人,实现智能语音交互;基于屈原生平数据训练对话模型,设置“与屈原通话”互动关卡;利用手机、平板等设备打造数字体验馆,融合AR等技术丰富体验形式。

校家社资源协同:教师主动提升AI技术应用能力,担任学生的人工智能导师;根据家长特长组建非遗导师团、技术协助组和安全保障组,提前开展专项培训;链接社区资源,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实践活动,对接博物馆获取数字化文物和文献资源。

(二)实施期:沉浸式体验的分层推进

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通过哪吒数字人AI视频导入端午习俗,借助智能体实现与屈原的互动问答;组织学生cosplay哪吒参与活动,拉近虚拟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体验的真实性。

传统与科技的融合体验:设计12个特色关卡,将传统元素与AI技术深度结合。例如“巧手包粽子”运用智能称重器和AR步骤指引,“旱龙舟竞渡”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评分,“彩绘端午扇”借助AI图像生成工具拓展创意,各关卡均实现了传统习俗传承与德育目标的有机渗透。

(三)总结期:多维度成果沉淀

构建学生成长档案:收集学生的AI视频作品、活动日记、集章卡和评分表,形成“文化认知—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的成长曲线,全面记录学生的参与收获。

收集家校反馈:开展学生体验、家长参与、教师总结的三维度调研,整理10条改进建议,为后续活动优化提供依据。

输出标准化案例:通过班级公众号分享活动成果,提炼《AI 德育活动技术应用指南》,包含数字人制作流程、校家社分工模板等可复制内容,为同类活动提供参考。

四、实践成效与发展规划

(一)突破性实践成果

德育实效显著提升:对比数据显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评分较常规活动提高55%,活动兴趣提升27%,AI赋能德育的创新值提升15%。

形成技术赋能范式:构建了“文化符号数字化—体验场景智能化—育人过程互动化”的实施模型,为AI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清晰路径。

协同机制持续优化:家长义工参与度从常规活动的35%提升至72%,形成“学校主导、家庭主体、技术支撑”的协同育人新生态。

(二)未来发展路径

技术应用深化:引入VR技术还原端午民俗场景,开发“AI 德育助手”小程序,实现传统文化的日常浸润。

课程序列化构建:按年级设计梯度活动,形成校本德育课程。一年级聚焦“AI绘端午”,三年级开展“编程话端午”,五年级打造“数字屈原纪念馆”,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技术应用能力。

区域辐射推广:联合周边学校建立“AI德育联盟”,共享数字资源库,推动德育活动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变革跨越。

五、经验启示

海港小学的创新实践凸显了三大核心价值:一是“破圈”,从教师主导转向家校生共舞,充分体现“人人都是教育主体”的理念;二是“跨界”,实现数字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展现数智时代德育的多元样态;三是“转型”,推动班级活动从单次展示向日常浸润转变,让文化传承成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实践证明,科技赋能德育的核心在于让传统文化与儿童心灵产生“数字共鸣”。AI技术不仅没有削弱德育的温度,反而通过沉浸式体验和精准化赋能,让传统文化更贴近学生生活,为小学德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向东。人工智能时代的德育创新:逻辑、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1,42(5):78-86。

[3]王晨。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融合的中小学德育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2):123-129。

[4]李美华。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与路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1):28-32。

关于我们

宝安湾隶属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日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子报,承担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三区机关报职能,兼具社区报特点,是宝安区、龙华区、光明区党委、政府指导全区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目前,宝安日报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的县区级融媒体,守正出新,砥砺奋进,明确了“讲好大宝安故事,发出大宝安声音,展示大宝安风貌,唱响大宝安自信”的总基调,坚持正能量、高格调、鲜活趣,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商报路2号新媒体大厦17层

联系电话:0755-29454525

粤ICP备2020138679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ng@szpgm.com

举报电话:0755-8390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