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客户端
登录
下载手机客户端
登录
祁路军
李维华
五体兼修的书协领路人
“丁丑初夏,余初至深圳观澜,有缘拜识李维华先生,后常至先生处请益。先生精于书法,其小楷宽博,草书恣肆,隶书舒雅,篆书写意,行书放逸,悠游五体,旁窥八法。早年尤以铁线草书被誉为翘楚。先生为人大度,时与观澜诸学友小酌,高朋满座,谈笑风生。”——“观澜三书友李维华、祁路军、刘苹书法展”在深圳艺廊展出,书法宣传折页前言。
当时,观澜文体站坐落于一栋破旧的三层小楼里,前面观澜电影院遮挡了大部分阳光。小楼侧边立着一块铁板宣传栏,虽简陋却整齐贴着各类文告,其中几幅书法作品最为醒目,那里几乎成了我常去的精神伊甸园。
李老师籍贯江西,1995年来到观澜,身上满是江西老表的热情与率真。他的人生阅历极为丰富,当过兵、提过干、教过书、经过商、下过海……如今投身改革前沿的文化建设,恰是在最恰当的年龄做了最恰当的事。
我最初在《书法报》上得知宝安区第一次进京书法展的消息,后来在李老师书房见到了参展真迹。那是一张仿古纸张,纸边用烟头烧过,透着几分历史悠久的余韵,上面录着辛弃疾的《青玉案》,笔法尽显王羲之的神韵。笔墨古雅,字如金错,泠泠风神蕴含其间,让人读来有“蓦然回首”的悠长韵味。细细观摩,每一字的结构、整体布局章法,乃至落款、印章,皆精妙绝伦。
何植贤
市井间的“春联寨主”
广东村镇至今保留着写春联的习俗,这让我颇为惊讶。我曾以为,这片最早开放、受西化影响较深的边陲之地,春联该是千篇一律的俗气印刷体。可在观澜老街、老市场、天桥周边,一到春节,摆摊写春联的热闹景象,比我的家乡还要繁盛。
广东这边写春联,以行楷为主,讲究“匀、圆、丰、满、黑、大、亮、粗”,唯有这样的春联,才能得到当地人的认可。初来乍到者,即便名气再大,若不懂这个门道,写的春联也卖不出去。有人在观澜写了十几年春联,何植贤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
何植贤,又署值贤、俊贤,老家在东莞石龙。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他来到观澜,一直以卖字为生。他的工作室兼家居室有近两百平方米,藏在老街小巷里,彼时那一带是莺莺燕燕之地。问他为何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说是平生喜欢热闹,且敬慕宋代词人柳永的为人,经常吟哦柳永的词集,因此客居在逼仄的陋巷,也怡然自乐。
在观澜老街卖现写春联,当地人认同感很强,所以人送雅号“对联寨主”。何先生一年到头都在写对联,他从石龙批发大量春联专用红纸,还有广东特有的“万年红”洒金对联纸,写好后妥善存放。这些对联用途各异:有乔迁入伙用的、结婚用的、祠堂用的,其中春联数量最多。每到春节,他会临时聘请几人帮忙,据说一年下来也能有十几万元收入。
他写字惯用大揸笔,倒一盏浓墨,一人在旁拉纸,周围常围着一群人。人越多,何先生写得越有精神。他专攻颜体,挥毫泼墨间,写出的字油亮宽博、粗壮肥厚、丰满硕大,格外受观澜老百姓欢迎。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很多企业都请他书写厂名、招牌。那时电脑刻字尚未普及,不少招牌上的大字,都是他用毛笔写好后,工人从纸上剪下来,贴在铁皮上镂空,早期刷漆,后来贴胶纸,最后用铁架子固定,或挂在门楣,或立在楼顶,远远望去,成了那个年代独有的标志。我曾亲眼见证何先生书写,以及小工们制作这些招牌的全过程。
此事已过去十余年,当年在观澜,几乎有井水处,便能见到何先生写的对联,财记、老东门、统达厂、喜必达、坚城等各处招牌,也都是他的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