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手机客户端
登录
下载手机客户端
登录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宋彪 通讯员 李子菀/文 记者 蔡维泽/图

▲观澜大道(观湖段)改扩建工程效果图。
“留守户”问题,历来是城市更新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老大难”。“留守户”往往因补偿诉求超出政策、历史遗留产权复杂等因素,成为项目推进中亟待破解的共性难题。近日,观澜大道改扩建工程观湖段征拆指挥部内,随着最后一户“留守户”在房屋征收补偿协议上郑重签下名字,现场响起一阵如释重负的掌声。这不仅标志着这条民生要道建设取得关键突破,更是龙华区系统破解城市更新“留守户”难题、创新征拆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生动缩影。
据悉,近年来该区已成功攻克7个城市更新项目中29个“留守户”的签约难题,完成签约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预计撬动固定资产投资高达70亿元。
春风化雨
巧解“留守户”千千结
为化解“留守户”的心结,龙华区政府将行政调解作为化解矛盾、争取理解的首选,成立了由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统筹,街道、社区精干力量参与的15人专项调解队伍,构建了一套高效协同的工作体系。他们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政策宣讲员,而是带着板凳和笔记本,主动下沉到项目一线、走进“留守户”家中的“倾听者”和“解铃人”。在赖屋山、牛湖老村、潭罗等更新项目的攻坚现场,调解员们一户一策,耐心细致地倾听群众的疑虑与诉求。
倾听之后,关键在于“算账”。调解员们化身“政策讲解员”和“利益分析师”,引导业主算清“三本账”。一本是“政策账”:将补偿标准的依据、奖励措施的时效、安置房源的选择等政策条款掰开揉碎,讲清政策的边界与底线,明确哪些是合理可争取,哪些是红线不可碰。一本是“经济账”:用翔实的数据对比,客观分析签约、等待乃至可能面临法律程序的成本收益,帮助业主看清不同选择带来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得失。一本是“发展账”:描绘项目建成后带来的区域环境蝶变、交通网络完善、物业价值提升、就业机会增加等共同愿景,将个体的小账本融入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审视。累计37次搭建的面对面沟通平台,春风化雨般的耐心工作,最终成功促成了约1.4万平方米建筑的和谐签约,不仅化解了潜在的社会矛盾,更在润物无声中为后续工作铺平了道路。
阳光征收
让“留守户”服理也服心
当穷尽协商调解办法,僵局依然难破时,龙华区依法启动行政征收程序,始终将“依法依规”和“阳光透明”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
征收行动绝非简单粗暴的强制,其每一步都严格遵循《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深圳市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框架。从征收决定的依法作出,到评估机构的公开摇号选定;从补偿方案的严谨制定与公示征求意见,到各类文书的规范送达,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和时间的拷问。在上油松老围城市更新项目中,正是这种对法治程序的严格遵守和对法治底线的坚定守护,最终促成了最后3户长期“留守”业主的签约。
而贯穿征收全过程的“三透明”原则(执行政策透明、算账过程透明、补偿结果透明),则是消除疑虑、赢得信任的关键。补偿方案依法公示并广泛听取意见;补偿协议的每一条款都向被征收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解读;补偿金额构成清晰明了,包含房屋价值、搬迁费、过渡费以及体现政策鼓励的按期签约搬迁奖励;所有评估测绘机构均通过公开、公平的摇号程序选定;最关键的是,征收范围、补偿方案、评估结果、签约进展等核心信息,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社区公告栏等渠道进行全流程、动态化的公开,主动将自己置于阳光下,接受各方监督,彻底打消“暗箱操作”“厚此薄彼”的顾虑。
观澜大道观湖段“最后一户”的签约,正是对行政征收“刚柔并济”策略的完美诠释。龙华区通过融法治刚性、沟通柔性、策略创新于一体的“龙华路径”,有效平衡了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为高效、和谐推进城市更新贡献了宝贵经验。